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2/12/29

南加州孕育高爾夫好手大本營 宜向下紮根愈早愈好

在美國居住多年,我採訪過不少高爾夫球賽事,只是當初運動視界邀稿以棒球為主,因此並未著墨這一塊。既然最近有讀者對個人撰寫棒球有意見,或可往不同領域發展,這一篇我分享眼中美國南加州的高爾夫球發展,其實過去幾年大陸已經超越台灣,輸出大量青少年好手赴美發展,不少人因此申請到名校獎學金,風光背後亦曾在加州沙漠球場揮汗練習,箇中辛酸外人難以一窺究竟。

作者:陳光立

他說,小孩子4、5歲即可以玩票性質接觸高爾夫,坊間也有100美元左右的球具組。再大一點,則有約200美元六支一組的球具,一套器具少說可打個八年、十年汰換率很低。此外,美國各級學校也有高球校隊,並可修學分,屬於課外活動,讓孩子出去曬太陽揮桿,比宅家中上網好,父母可多鼓勵支持。

學打高球一開始可先找鐘點費50到60美元的家教,一周大約一次即可。順利入門後,就靠自己練習揣摩。場地方面,南加有很多需預約的公共球場,包括Montebello、Whittier都物美價廉,不必砸錢去申辦高球俱樂部會員證。

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提振學習興趣,蔡文振建議具備一定程度,可投入小規模比賽,藉此建立自信心與企圖心。他說,高球難度並不高,只要有點運動細胞,膽大心細具求勝慾望,就可以持續進步。他舉現於LPGA征戰的華人女將龔怡萍為例,年幼時在家人陪伴下磨練球技、參與比賽,到後來一路闖出佳績、摘下業餘冠軍,更成功跨入LPGA職業舞台,成為華人女子高球人物之一。

讓下一代對高爾夫球產生興趣,循偶像之路逆流而上很重要。曾雅妮以老大姐的身分說:「培養興趣、建立目標」,是愛上高爾夫球的不二法門。

請繼續往下閱讀

曾貴為世界球后,曾雅妮背後付出不少心血。她提及自己也曾是追偶像的小女生,看到職業高手的氣度風範,也鞭策自己努力:「2002年的美國女子高球公開賽,13歲的我去觀賽,目睹Juli Inkster摘冠。我就和其他孩子一樣,拿著紀念旗站在人群,朴世莉、Annika Sorenstam、Juli Inkster和Jill McGill均在我的旗上簽名。」她說,那次經歷奠定立志挑戰職業的契機。

曾雅妮的成長故事,激勵無數後進拾起球桿練習,期望有天也站上職業舞台,與高手對決,曾雅妮的建議是:「培養興趣、建立目標。」她說,唯有提升興趣,才會有熱忱投入,替自己設定個目標,才能有動力持之以恆。「有目標才有動力,才知道在拼什麼。」她進一步解釋:「目標未必是打比賽、拿獎盃,也可設定為技巧的成長。譬如推桿更準、開球要更直更遠,或者體能的加強等。」最重要是讓高爾夫成為摯愛。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