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職棒中,外籍球員的命名始終是個很大的學問,這三十餘年的歷史中,有許多洋將的名字十分響亮,後來打出的成績還能讓球迷記得一輩子;但也有些外籍球員的名號聽了就讓球迷莞爾一笑,如果像是類似興農的自家產品系列,還有可能成為反面教材。
過去來台的洋將中,有不少球員改過中文譯名,像是去年底退休的羅力,剛加入Lamigo時的譯名則是雷力;曾效力於富邦的包林傑,轉戰樂天桃猿後被改名為霸林爵。改過名字的洋將屢見不鮮,但有三個名字以上的卻是少數,本文將帶球迷來看看這些擁有三個中文譯名以上的外籍球員。
威克(1994 統一)-李麥克(1997-98 台北太陽)-米克森(2003 第一)
原名:Lincoln Mikkelsen
說到威克,球迷可能會忘記他是誰,但是提到李麥克,資深球迷就會想到當年他在台灣大聯盟時期的英勇表現。李麥克在1994年來台,當時他以威克的名義加入統一獅。但其表現令人搖頭,11場出賽6場先發沒有拿下任何勝投,自責分率高達6.30,40局的投球中WHIP高達1.58,球季結束後沒有獲得續約。

2年多後他返台加入另一個聯盟,成為太陽隊的主力先發,並改名為李麥克。在娜魯灣的兩個球季,他都拿下10勝以上,歷史性的聯盟開幕戰中,李麥克在3局下緊急接替黃平洋登板,吃下6局只掉1分,拿下這場經典戰役的勝投。這兩年他為球隊貢獻32勝、469.1局、369次三振和3.05的自責分率,可說是太陽隊的王牌。然而娜魯灣二年結束後,他和許多外籍球員都因為聯盟財務狀況不佳而被解約。
2003年球季,第一金剛在兩聯盟合併後戰績慘不忍睹,他們在下半季找回過去在其前身娜魯灣有著不斐成績的李麥克,並將其名更換為米克森,符合他的姓氏Mikkelsen。第三度來台的米克森,帳面上1勝4敗雖然不亮眼,然而他在7場先發中只有3.08的自責分率,相較統一時期好上許多。後來米克森在打了幾個球季後退休,目前李麥克在家鄉密西根湖畔經營個人餐廳。
必可(1994-95 三商)-酷必可(1997-98 台北太陽)-戰玉飛(2005 興農)
原名:Len Picota
這位來自巴拿馬的酷必可,其命名讓許多球迷印象深刻,他是鷹俠的表哥。職棒5年透過鷹俠邀請來台加入三商,先是譯名為必可。他在這年多半都是後援,27場出賽繳出3.55的自責分率,表現中規中矩。隔年他獲得續聘,擔任球隊主力先發,帳面上拿下8勝和3.99的自責分率,控球是他在台灣的最大武器。
球季結束後他回到墨西哥發展,並於1997年台灣大聯盟開打之際被找回,這次改名為酷必可加入台北太陽。他和前一位的李麥克成為球隊依賴的洋投,兩個球季為太陽隊貢獻25勝、3.55的自責分率和352.1局的投球。雖然沒有拿下任何個人獎項,他精彩的表現已經成為聯盟頂尖的投手之一。
離台後的酷必可先後在墨西哥、韓國與獨立聯盟打球。職棒16年,興農牛將他簽下,以39歲的高齡第三度來台,這時他的中文譯名結合旗下商品善玉肥而更名為戰玉飛。這位39歲的老將在這年可說殺翻聯盟,用精湛的控球和經驗,單季奪下16勝成為勝投王,並在總冠軍賽隨著牛隊封王,成為少數兩聯盟都曾奪冠的外籍選手之一。退休後的他主要在尼加拉瓜任職當地職棒隊的教練,今年他是巨人隊的總教練。
愷文(1996 時報)-卡有力、凱力(1997 台中金剛)-鍾凱力(1998-99 和信)
原名:Calvin Jones
去年因癌症過世的鍾凱力是擁有最多名字的中職洋將,和前兩位相同的是鍾凱力也有台灣大聯盟的資歷。職棒7年他以愷文的名義加入時報,可惜表現相當糟糕,累積4場後援自責分率高達9.95,很快就被球隊釋出。季末他轉到台灣大聯盟並加入金剛隊,原先的譯名叫做卡有力,但因為當時許多洋將譯名過於兒戲化,最著名的莫過於雷公的捕手滷蛋。也因此卡有力在年底被更名為凱力,聽起來稍微正常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