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小李飛刀,尚未老矣!經典賽還請記得寶刀未老的李振昌

中信兄弟後援投手李振昌,可說是近代中職最強終結者的代名詞之一;然而上季帳面數據表現掙扎,1字頭的防禦率不復存在,還曾陷入傷病困擾,使其終結者地位遭到呂彥青取代;因此許多輿論認為小李飛刀已老,失去鋒芒;但請記得防禦率並非評價投手的唯一工具,透過進階數據的角度,可見實際上李振昌寶刀未老,更是我國經典賽值得考慮的優質後援!

作者:劍花Charlie

Annoying Dog

小李今年這狀況都還能因進階數據讓人為他請纓上陣,那我很好奇救援王三連霸的陳韻文進階數據是有多差導致沒人想考慮他?

fb - Cheng Wu

最主要是差在BB9

Cin Dia

振昌先不要
年紀大了,比較需要好好休養

大艦巨砲主義萬歲!

他的問題是球被尻到的反應變了,以前被尻到就被尻到,在2022年這種用球支配下,他現在被尻到就會飛很遠,這就是為啥他看起來其他數字都很好可是ERA爆炸的原因,想想連兄弟這種外野守備都救不了他的BABIP,我認為這篇文章的結論略顯樂觀。

劍花Charlie

關於被擊球強度的問題,一來是我沒有明確擊球數據,因此沒有納入討論;二來是"被擊球強度"比起三振保送,投手的控制力更低,綜合第一點,我缺乏證據去證明他是真的因為球威或控球退化導致被巴的很遠,而不是只是fluke,故沒有以此作為主要考量點。

劍花Charlie

承上,固然我也認同推論偏向樂觀,但我想基於他在球路均速、進壘點的表現上依然維持水準,加上現行的三振保送等數據狀態依然優良,我想本文結論尚屬有力論點。

另外我想詢問的是,根據個人理解,球隊防守能力強弱與個別投手BABIP沒有絕對相關,如同為藍鳥投手,Gausman與Manoah的BABIP就差了超過0.1,是以關於這點我想可以再商榷。

當然無論如何很感謝您願意閱讀敝文,若有其他質疑也非常歡迎您提出

中信兄弟後援投手李振昌,可說是近代中職最強終結者的代名詞之一;然而上季帳面數據表現掙扎,1字頭的防禦率不復存在,還曾陷入傷病困擾,使其終結者地位遭到呂彥青取代;因此許多輿論認為小李飛刀已老,失去鋒芒;但請記得防禦率並非評價投手的唯一工具,透過進階數據的角度,可見實際上李振昌寶刀未老,更是我國經典賽值得考慮的優質後援!

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何被埋沒?

擁有旅美旅日經驗的李振昌,在回國後即空降中職最強守護神,想當然爾會是國際賽的重臣;可惜的是2019年世界12強錦標賽其因故婉拒,時至今年經典賽則已屆36歲的「高齡」,針對小李飛刀老矣的討論明顯增加;尤其是在去年8月6日上場中繼結果狂丟5分退場,賽後降二軍養傷後,不但有新聞指出李振昌恐無法出戰經典賽,同時兄弟教練團也更積極地尋覓其他終結者選項,最後在呂彥青的精采表現下,小李飛刀退居到第八局,其光彩完全被壓了下去。到了封王遊行上,李振昌也以「爛」來形容自己今年的表現,似乎印證了年華不再的說法。

從帳面數據的角度,比起2018跟2019剛回到聯盟時僅1字頭的防禦率,2020年代雖曾在去年迴光返照繳出2.42ERA,但在2020以及今年的防禦率都大於3。8/6時還曾腫到3.71,雖然季末有所回穩,ERA降到聯盟平均3.35之下,仍與球迷期望中的「最強終結者」有所落差。

然而防禦率並不是評價投手的最佳依據,透過進階數據解析,可以發現小李飛刀依舊例不虛發,仍然高懸兵器譜前段班,更是經典賽的可用之兵!

球威仍在

討論一名球員的實力是否依舊,最直觀的標準便是球速,畢竟這能直接反映體能狀態。而小李飛刀這兩年都維持在145.2公里,當然不若昔日在大聯盟時場場149,但近期顯然沒有明顯退化。因此需要近一步檢驗其成績;接著看到在三振跟保送上,實今年依舊保持良好的水準。固然三振上相較於去年退步了4%,掉到25%;不過保送上卻是進步了3%,僅有5.6%。重點是,這都是優於聯盟平均的成績,尤其是三振能力,還是遠遠比平均的17%來的優秀,更排名在聯盟第八名的位置,可見其球威並無明顯衰退,依然威力十足。(註 : 未達30局不計入)

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1 vs 2022 成績比較

鎖定在邊邊角角

不過說到李振昌今年投球的最大特色,便是他總能將球鎖定在邊邊角角。從熱區圖看,可見速球幾乎都鎖定在外角高;滑球則處在本命區外角低,兩者形成漂亮的高低差;還沒完,從AttackZone系統來看,速球落在Shadow,也就是好球帶邊邊角角的機率是驚人的48%!毫無疑問造成打者很大的考驗,他們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是以他的速球有高達61.9%的比率落在好球帶內,並非盲目的往中間挑戰打者,而是精妙的在邊角逼迫考驗對手。因此要說李振昌今年控球狀態不佳嗎?當然,進壘點Location跟控球Command有別,但至少從最終落點來看,並非如此。

落於邊角的投球

投球策略 : 雙球種投手的常規模式

那球威沒什麼問題,控球上至少進壘點沒有問題,還是策略問題,或著是打者開始掌握他的球路了?以策略來說,李振昌依然是速球跟滑球的兩球種投手,基本上就是67.5% 速球擺在高角度 + 31%滑球在外角低。而這種投手,基本上就是先塞速球,等到兩好球或著領先後,開始狂丟變化球吊打者,如筆者曾經介紹過的陳冠偉。小李飛刀也不例外,其面對左右打的首球皆有超過80%是速球;至於取得領先或著兩好球後,滑球的使用率便會來到45%以上,整體而言十分正常,並沒有太大的問題。

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是打者成功掌握他的球路嗎?非也,如前所述,他的球路都在邊角流竄,打者不揮可能被Call好球;揮了,那首先會有揮空的風險,然而即便打中球,形成平飛球的比例為15%,尚未高於聯盟平均,顯然打者也沒有掌控他的球路,故整體對戰OPS僅0.559。綜上,可知本季的李振昌靠著威力尚在的速球與滑球,靈活的在邊角遊走,迫使打者在三振跟創造守備練習間選擇,造就了他三振率25%,保送率僅6%的好表現。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