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魔獸持續崩壞中:是個性、文化、或球團責任?從霍華德在台幾件事件看起

魔獸效應去散如此之快,其中帶出的跨文化學習與經營議題,是一個值得嚴肅面對的專業環節與問題:也就是球隊經營者是否有正視跨文化互動議題?當問題發生時,如何去能透過教育性、策略性面對與處理跨文化工作團隊,包括對內與對外的協調與溝通?

作者:yiche28

Li Jen Peng

這一篇比較好,前兩篇不行,虎頭蛇尾,第一頁放七分,第二頁放三分,既然都要賺流量,為什麼不把文章均分放兩頁?

其實沒人說陛下老婆懷孕35週搭26小時飛機回美的事,魔獸如果有錢,有統召力,其實應該要去擔當全台洋將的工會理事長,不是嗎?但他沒有這個意願攬下那麼多事吧,可能也沒意願。

其他一堆事情也是,仕東、愛禮,一堆叫不出名字的洋將,每個都有離台原因吧。

林淇達

只是讓對籃球運動有興趣的球迷能在工作之餘、茶餘飯後跟朋友、小孩有個話題,魔獸也是人,也沒必要凡事拿著放大鏡檢視,3、4月主場還是全數完售,一場球賽花300元能親身經歷看到全身精壯的魔獸跑位爆扣,說真的其它球員扣籃遠不及他的高度跟力量,簡單來說對熱愛籃球的人這樣就足夠了,真的沒有這麼複雜

筆者去年12月兩篇關於魔獸霍華德在台趨勢文章,不像有些預言家講得籠統會曖昧不清,很清楚地預測今年初後魔獸效應將會大幅遞減,(見 魔獸效應明年初將遞減? 從陳建州發言聊本國職籃發展 (2022.12.3.) ,與 魔獸效應退散,比你我想像得快:後疫情結束前、本國職籃盡速整合才是王道  (2022.12.18.)。

您問我如何有如此先見之明?答案很簡單,主要還是本國社會文化特性,台灣人喜新厭舊、但來得快去得快的寶島特性,加上運動本來就還是台灣人正在學習與發展的範疇,連屬地主義都還在掙扎,何況是一個外來的和尚?

請繼續往下閱讀

過去許多外籍洋將,打出統治級的表現,到底有多少人會爭先恐後進場?誰真正記住?

魔獸的終將沒落,除點出我們觀賽文化特性外,當然還有魔獸本人場上是否持續給力,還包括場外私生活、與能否如其分入境隨俗的文化適應力。

當Howard沒辦法全面、持續性的進化,說穿了,他就只是一個比較有名的外籍洋將,而已。

 

魔獸網路留言由正轉負,趨勢明顯,真的只是球員本身問題嗎

相較於魔獸去年剛來台灣的高聲量、高正評,近期網路酸民發言,可說是負多於正,從網路許多文章下的留言,可以清楚看到這樣的趨勢。如1/15魔獸相關新聞留言,

"來台灣騙吃騙喝⋯⋯是嗎?"

(節錄網路留言 "魔獸變草莓獸?霍華德婉拒參加灌籃大賽:我想保留體力"  中天新聞 2023.1.15.)

請繼續往下閱讀

"都把精力用在跑趴了。"

"等回到主場夜市,魔獸絕對能吃爆對方。"

"玩的不夠 要在休個20天 才會贏球。"

"他就是來製造後代的啊!應該都已經軟腳了。"

請繼續往下閱讀

(節錄 "魔獸威力不再? 連2場出賽雲豹仍吞10連敗 " yahoo新聞 2023.1.15.)

 

魔獸正面聲量消逝之快,當然與其打少休多、職業球員綜藝化有關,但 最根本的還是場上不給力、球隊戰績太差等有關。

 

文化差異、看不見水面下的冰山負面效應,球團到聯盟的社會責任

此外,筆者特別想談魔獸文化適應力的問題。

如果大家還記得Horward來台初登場的第一場比賽,合照幾張馬上拍掌走人的印象? 就這個部分而言,當時球迷大多保持正向肯定的態度,畢竟台灣許多場合真的充滿官僚與大拜拜文化。

有意思的是,隨著拒絕多拍照次數的增多,當魔獸的表現不如預期時,相信從觀眾、球迷到比賽球員與工作人員心裡就會有不同的感受。以最近一次新聞來說,也就是魔獸10連敗後,自己搭高鐵北上,車廂將鞋子脫掉、大腳掛上前座椅背,最後動用列車長勸說與見報,很明顯就是與台灣民情到法令的不相容。

嚴肅的說,這對魔獸的高人氣、桃園雲豹的品牌效應、到整個T1的聲譽,可說在集好集滿10連敗後,又一個形象重擊。

在本國的職業運動中,很少人會觸及討論外籍專業人員文化差異的問題,大家往往談的是身材、爆發力、進攻防守等數據表現。值得注意的是,外籍工作者,無論他們是球員、教練或是相關技術人員,他們也是與我們一樣是有血有肉、帶著各自文化記憶的人

當他們不在球場時,其實他們有更多的時間與空間,是在自己不那麼熟悉的外國環境、社群過活,這不僅僅是語言、膚色或飲食問題,它還有很多習慣、價值到信仰的點滴細微差別,而這細微差別,一開始或許是有趣,但若適應不好,就是問題,而問題累積久了更可能變成非常巨大的情緒。

筆者以為,雲豹目前正遇到一個非常巨大的商業、經營與球迷流失危機。

但必須提出的是,這不只是雲豹正在遭遇的跨文化溝通與合作的問題,事實上只要有外籍教練與球員的隊伍,無論是T1或是PLG,或多或少都會遇到這樣雙向、多向的文化適應問題,只是他因為是魔獸霍華德,這件事就整個巨大了起來。...

筆者不是任何球團與球隊的執行者,但我認為從魔獸效應去散如此之快,其中帶出的跨文化學習與經營議題,是一個值得專業工作者嚴肅面對的真實問題:球隊經營者是否有正視跨文化互動議題?當問題發生時,如何去能透過教育性、策略性的面對與處理跨文化工作團隊,包括對內與對外的協調溝通?具體而言,就目前魔獸在台灣的合約期間,誰能將魔獸更合宜的使用?包括未來林書豪來時,職籃相關球隊是否能找到豪神的正確使用說明書?

終究,台灣民情有其特性,如何賓主盡歡、合作愉快,相信是您我都最想看到的正向過程與期望結果。

呼籲:擇定相關外籍球員教練個案,選擇適當時機點,讓聯盟執行長與各球團的經理人好好集思廣益,務實面對跨文化相關議題,應是本國職業運動能否真正國際化的開始。

Future is NOW.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