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Luka Dončić的60分21籃板10助攻超級大三元,不久後Donovan Mitchell又在交手公牛的比賽,狂轟名列NBA史上單場第八的71分。過去締造個人單場得分紀錄,一直以來都是球星奠定歷史定位的絕佳方式之一,但這種猶如2K般的數據,於現今的聯盟早已見怪不怪。
2022-23球季不過才展開11週,已經出現6次單場55分以上的表現,創下NBA歷史新高。16場比賽超過50分,也僅次於上季的19場,達到史上第二,依照目前的速度,很有可能將再度寫下歷史新猷。
回顧二十年前的2002-03球季,整季一共出現71人次單場得分超過40大關,但本季賽程才進行一半左右,竟已經達到103人次。
此外,包含Kevin Durant的29.7分在內,本季場均30分的球員共有6人,但回顧整個1990年代,只有Michael Jordan和Karl Malone曾跨越單季場均30分的門檻。
不只是個人數據屢創佳績,從球隊面看來,聯盟各隊場均得分114.0分、平均進攻效率值(ORtg)113.7,皆創下歷史新高。
就上述種種數據比較看來,NBA可說是邁入了前所未有的「大飆分時代」。Wilt Chamberlain的單場100分紀錄,似乎不再遙不可及。而帶領NBA邁向新紀元的原因有哪些呢?
籃壇思維轉變:三分球革命、無分位籃球、罰球登峰造極
「三分線改變了進攻的風格與思維,各隊提速也比以前更為普遍,讓人感覺近年來比賽節奏變得更快、更開放。」——勇士總教練Steve Kerr
如同Kerr教練所述,「三分球革命」是帶動這波風潮的主因。NBA自1979-80球季引進三分線後,球員們大約花了15年的時間適應,並在1994-95球季達到35.9%,從此之後聯盟整體的三分命中率始終在35%左右徘徊。
由下表可知聯盟整體的三分命中率,與二、三十年前相比並無顯著差異。換言之,現代的NBA球員三分球似乎沒有變準,而是藉由更多的三分出手「以量制勝」。尤其在勇士和火箭於2015年間崛起後,聯盟各隊群起效尤,外線出手數急遽增加。
球季 | 各隊場均三分出手 | 各隊平均三分命中率 |
1982-83 | 2.3 | 23.8% |
1992-93 | 9.0 | 33.6% |
2002-03 | 14.7 | 34.9% |
2012-13 | 20.0 | 35.9% |
2022-23 | 34.3 | 35.7% |
尤其各隊為了創造外線空檔,可說是無所不用其極。除了在進攻端,採用5-out或4-out-1-in的站位,以利透過傳導,製造對方輪轉不及的外圍空檔。更有甚者,趁著防守者未對位壓迫,直接停在Logo附近出手。以上種種都是二、三十年前,鮮少發生在NBA的情況。
有人認為因外籍球員大舉進軍NBA,造就當今籃壇球員天賦更勝以往,所以更常繳出鬼神般的數據。在2018年以前,只有Steve Nash和Dirk Nowitzki兩位外籍(非美籍)球員曾獲MVP,但自2018年起,MVP已經連續四季由外籍球員奪下。相較於過去的七十年,全世界當今最具有天賦的球員,幾乎都來到了NBA。
高度國際化固然驅使NBA競爭更加激烈,但比起這點,真正將這些球員的天賦開發至新高度的原因,或許在於近年來「無分位籃球」(Positionless Basketball)蔚為潮流,球員們紛紛發展出更全面的手段,帶給防守者們更艱鉅的挑戰。
球員進攻端的多元技巧,幾乎已經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不只是人人都能在外線出手,中鋒也不再被侷限於禁區作戰,Joel Embiid就常常拉到外圍後撤步跳投;Giannis Antetokounmpo或Zion Williamson等大前鋒,具備宛如後衛般的運球技巧,能夠面框切入;Shai Gilgeous-Alexander、Jalen Brunson等後衛,也都擁有精湛的腳步,得以在禁區討生活;別忘記聯盟中還有Kevin Durant這台集結身材、技巧與球商的全方位得分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