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3/03/15

重振旗鼓─中職34年富邦悍將開季分析

經歷了擴編選秀,以及60人名單的總總爭議後,悍將即將迎來職棒34年的賽季,讓我們來看看,他們目前還有哪些戰力。

職4起看球人

王苡丞離一軍的水準還遠的很....

補充一下,辛元旭在上下半季的成績可謂是雲泥之別,上半季在24場出賽中僅僅繳出了49.5的OPS+,下半季出賽了50場,OPS+是驚喜的133.3,因此會是悍將的打線要角。另外游擊部分作者提到王勝偉和林澤彬,後面是接李宗賢,不過劉俊豪本季雖然可能主要轉往二壘,但熱身賽依舊可以看到劉俊豪在游擊防區,我想順位應會在李宗賢之前。最後是莊韋恩已改名為葉子霆,在熱身賽也有拿到一些三壘的上場機會,可能會以內外野工具人及代跑的角色競爭上場空間。

CCC

月月要維持這ERA+難度不高?從進階數據來看怎看都非常高啊

洪一中總教練交出兵符後,由前中信兄弟總教練丘昌榮接任,而在經歷磨合陣容,狀況不斷的上半季後,將陣容穩定下來,並在下半季成功打出陣型,拿到半季第3的成績,然而,季後的陣容變動,讓悍將新領隊林華韋迎來了不少的質疑聲,讓我們來看看,本季的他們在各位置上,還有多少戰力。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人員異動上,悍將本季各有1投1野的重要戰力損失,分別是前往樂天桃猿的陳鴻文,以及前往統一獅的林益全,算上被擴編選秀選走的胡冠俞,本季和將分別損失1名吃局數能力極佳、且能增加教練團投手調度彈性的投手,1名攻擊火力雖略有下滑,但整體經驗值豐富的球員,再加上1名年輕有潛力的游擊手,至於對戰力的影響,就看接下來對各位置的戰力分析。

而別忘了,在本賽季前,會有經典賽的賽程,悍將這邊投手群包含江少慶、陳仕朋、曾峻岳,野手群范國宸、戴培峰都有被徵招進大名單,這將會影響本季他們的調整進度,對他們的影響是好是壞,還有待商榷。

洋將方面,續留了安得勝和富蘭戈,新簽了艾普勒、肯特,目前是3先發1中繼的配置,而目前看來,除了因為上賽季2名非常失敗的洋砲投資,另外還有清出空間讓年輕野手發揮,因此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洋砲的消息。

而另外還有些狀況要搞清楚,也就是本賽季對悍將來說,算是個重建的賽季,在這個情況下,本土年輕投手就是要有適度計畫的規劃成長、保護,而年輕野手就是多餵點PA給他們磨練,老將如果還有能力就留,沒有的話,球團也不要留太多耐心,該放二軍就放二軍,該準備釋出的,就準備留職位給他們,或是規劃個退休儀式給他們,這個賽季就是以年輕球員的成長為主。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先從投手群開始吧!

先發投手

本季的先發,將會圍繞在洋將安得勝、艾普勒、肯特,海歸的江少慶、郭俊麟,加上陳仕朋、游霆崴、江國豪、李子強為主要競爭輪值。

艾普勒是本季的新洋將,我們當作福袋來開,畢竟不管洋將前面的資歷如何,來到台灣,一切都是重新開始,除了要重新適應比賽用球,適應捕手,台灣的氣候更是許多洋將的殺手,艾普勒來臺能繳出的成績真的充滿變數。

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樣的道理可以放在肯特身上,上季還在3A,繳出平均水準的表現,這個等級的洋將來台灣很有機會繳出前2號先發的水準,然而如同前述,還有不少變數,不過,相對期待值,他會比艾普勒高一點。

丘總表示,艾普勒的調整是比較慢的,因此2月底在面對古巴的比賽,他只投了一局,至於肯特,不管是面對中華隊或是古巴隊,整體的調整狀況是不錯的。

安得勝上季來台僅投6場比賽,樣本數僅有31又1/3局,除了首戰對上統一獅的核炸,其他都是優質先發,繳出194.3的ERA+,儼然是另一個能宰制中職的洋將,但樣本數不大,加上對台灣夏天潮濕氣候的掌握能力依然未知,更有第二年漸漸被摸出球路的可能性,要複製這樣的宰制力難度不高,然而,目標放在ERA+125以上的A級投手,依然是有希望的。

江少慶上季表現不佳,71.2的ERA+儼然與前季高達151有不小的落差,開季調整狀況不佳,上半季9場先發能將自責失分壓在3分內僅5場,僅有58.6的ERA+,在外籍投手教練羅曼進駐協助調整後,下半季一口氣增加至83.7,12場先發也有8場比賽能壓在3分內的自責失分,在1、5局的單局失分過高的問題,是他這季需要改善的,以113萬元的高薪,加上還處在球員巔峰期,估計能調整的時間不會太少,就看個人造化了。

陳仕朋是上季悍將的大收穫,124.3的ERA+是聯盟頂尖的本土先發,更是表現最好的本土先發左投,近幾年已經從過去的工作馬、5號先發等級,漸漸提升到本土王牌的等級,本季也入選經典賽大名單的肯定,要維持成績難度不算高,能維持這樣的表現,就能成功卡住一席了。

郭俊麟在上賽季表現同樣不佳,更慘的是整季只能吃71局,每9局要被打超過10支安打,即使能有65%的殘壘率,依然讓他的用球數居高不下,加上剛從韌帶重建手術走出,還有局數的保護限制,他的忍耐期限可沒有江少慶那麼多,很有可能會在本土競爭激烈的情況下,轉往中繼的工作。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