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 NBA 正進入一個進攻大爆炸時代,歷史上前 15 支進攻效率最高的火力部隊,有高達 14 隻來自過去 4 季。波士頓塞爾提克目前打出全聯盟史上第 3 高的進攻效率,而和當代的其他進攻部隊一樣,綠衫軍之所以火力如此兇猛,來自於他們的精湛投射能力——即使在開季時外線有點冰冷,但作為聯盟史上單場外線出手超過 40 次的 13 支球隊的其中之一,塞爾提克全隊仍有 37.1% 的高水準,陣中更有 4 位球員三分命中率高於 4 成大關。
但是如此仰賴長程火力的他們,為什麼會在比賽的關鍵時刻——例如 11 月 14 日對上奧克拉荷馬雷霆隊時,選擇由 MVP 熱門人選 Jayson Tatum 進行低位單打(post up,背框單打)——這個被認為過時的進攻技術,而不是外線出手呢?
原因之一在於,Tatum 是聯盟中一流的得分好手,而且他正好被對方的控球後衛單防(以下這招總是管用:Tatum 利用他的身體創造出空間,運了一下球並轉過身朝籃框來個上籃,最後幫助綠衫軍拿下勝利);但還有可能是另一個理由:背框單打是更有效率的打法。
低位背框單打比你想的還要有效
2022-23 賽季每次背框單打回合得分
出手類型 | 每 100 回合出手次數 | 每次出手平均得分 |
低位單打 (Post-up) | 5.9 | 1.035 |
一對一 (Isolation) | 17.8 | 0.992 |
手遞手 (Handoff) | 21.3 | 0.980 |
擋人 (Pick) | 68.9 | 0.979 |
是怎麼樣的緣故,讓背框單打這過時到不能再過時的技藝,又重新成為 NBA 球星們的寵兒?而這是否又意味著長人又將迎來他們的復興?(背框單打也許是過去世代中鋒們的必備技能,但近年來,反而是前鋒使用的頻率更高)
在你腦海中即將浮現那美好的 90 年代,Patrick Ewing 以及 Hakeem Olajuwon 靠著內線腳步統治江湖的時代之前,我們必須很遺憾地先踩煞車:對於「背框單打復興」的定義其實存在著選擇性偏誤:現在這種技藝只保留給那些極度上手的玩家們。背框單打在 100 次進攻回合當中,只會出現 5.887 次,而聯盟中最頂級的 20 名背框好手,竟然佔了快一半比例 (43.6%)!光是 Nikola Jokić 一人就以誇張的 4.7% 領先。除了丹佛金塊之外,本季聯盟竟然只有 4 隊的背框單打次數大於 Jokić 一人,而他每次展現這項絕技時,平均得分高達 1.263 分!
背框單打「菁英化」的程度有多嚴重?比較來說,將聯盟前 20 會打擋拆的球員加起來,也只佔了聯盟總擋拆次數的 26.9%,如果聯盟的擋拆王者 Luka Dončić(每次擋拆可拿 1.124 分)的佔比大於上述的數字,那麼全聯盟的每次擋拆平均得分應該就會遠遠超過目前的 0.979 分。
憑空思考背框單打,會錯過讓他變得如此有價值的主因,當今聯盟強調比賽是一個流動的動作疊加序列,背框單打作為「持球者往下運球,並將球丟給低位的中鋒,讓中鋒和對方長人較勁並出手」的時代已經過去,這樣的行為在本季只出現過 2 次。
當今的背框單打更為動態,強調的是位置上的錯位,例如被後衛或前鋒防守的中鋒(或被後衛防守的前鋒),這樣的比例從 2013-14 球季約莫 1/4 大幅上漲至約莫 1/2,這樣的錯位不會無中生有,一定是由其他動作造成的結果——例如擋拆或是手遞手,低位單打只是最後的步驟罷了。
▼NBA 逐年低位單打錯位比例一覽
背框單打的下滑正好和手遞手傳球的增加彼此交錯。和擋拆一樣,大約 1/4 的手遞手導致換防的結果,創造了不少具優勢的錯位 (在約莫 10 年前的 2013-14 賽季,只有不到 10% 會導致換防);從 2013-14 賽季至今,每 100 次進攻回合中,背框單打的次數大約驟降 6 次左右;取而代之的是手遞手,在同樣的基準點提升了約莫 8 次;然而手遞手傳球能轉變成低位背框——尤其是防守方不慎將弱點曝露出來時。
就算單打的優勢不明顯,至少至少,利用上述的組合技,也能確保協防的球員可以被帶開,持球進攻者擁有大片的空間和時間能在低位做出動作。
球隊的進攻效率好壞,和這些最擅長手遞手,以及最擅長打低位的球員有其也有正相關。Jokić 和國王隊的全能中鋒 Domantas Sabonis 可說是全聯盟最全能、也最長打低位的球員,他們倆也正是最常使用手遞手傳球的遞手者 (hand-off providers)——事實證明,兩人的母隊都是聯盟中進攻效能前 5 名的兇猛戰隊。
一個重要的共通點,在於 Jokić 和 Sabonis 皆是極為聰明的得分手和傳球者,無論要他們在低位傳球還是得分,都能得到好結果。對於當今的多功能長人而言,低位變成場上動作和事件發生的節點、而非總是進攻回合結束的終結點。
在數據媒體 Second Spectrum 的資料庫中(統計自 2013-14 球季開始),本季的低位單打出現了看似矛盾的現象:低位單打的使用頻率史上最低,但其效率卻是歷史新高——事實上,除了 2013-14 球季之外,往後的每一季,數據上看來皆是以「頻率下滑、效率攀升」的趨勢走去。
低位被使用得少,但產值反而更多
2014-23 賽季,低用單打使用頻率和效率
球季 | 每 100 回合低位單打次數 | 平均每次低位單打得分 |
---|---|---|
2013-14 | 12.4 | 0.899 |
2014-15 | 11.9 | 0.890 |
2015-16 | 10.4 | 0.902 |
2016-17 | 9.4 | 0.934 |
2017-18 | 8.7 | 0.942 |
2018-19 | 8.6 | 0.975 |
2019-20 | 7.0 | 0.975 |
2020-21 | 7.0 | 0.999 |
2021-22 | 6.4 | 1.000 |
2022-23 | 5.9 | 1.035 |
這樣的反比關係,含有一種內在張力:各隊是否太少使用低位單打?如果背框打得太多,是否又會有報酬遞減的現象?當今籃球的主流在於追求效益最大化,並將「魔球」(Moneyball) 理論應用至籃球,因此,個別出手類型的頻率和效率之間,勢必在某種程度上有所謂的「客觀平衡」(objective equilibrium)
影響這個平衡的其他因素,在過去幾個賽季之間,並沒有什麼太大的改變。雖然以近十年看來,三分球改變了全 NBA,但單就過去四個賽季來看,全聯盟的三分球出手、命中率和節奏是陷入停滯的狀態的。
不過除非 NBA 的規則有所改變,或是 Jokić 或 Sabonis 等大師的低位技能被外星人偷走,我們將很難看見「低位單打」的技藝效率下滑,反而更可能會攀升至某個高點,至於像 Tatum 的前鋒或許是下一批將此技能發揚光大的明星們:例如多倫多暴龍上季就瘋狂採取「非長人低位單打」策略;DeMar DeRozan 這種中距離宗師靠此取分也是行之有年。隨著低位單打成為一連串戰術設計的終點,未來也將可能會有更多前鋒將其納入自己的必學技能包當中。
低位單打成為進攻首選的時代已經過去,經過了數十年的演變,當今的籃球當然還是能像本文最一開始的 Tatum 一樣,將背框單打看作是單一的進攻手段;然而以現今複雜多變 NBA 的進攻戰術,低位背框更常被當作芭蕾舞一般的動作組合之一,用意是最後懲罰換防的矮小對手。當今的低位單打已經從進攻手段之一成為一種優勢技,隨著其進攻效率持續上升,各隊恐將又迎來一股「低位復興」⋯⋯ (FiveThirtyEight)
如果喜歡本篇內容,請追蹤 BasketBros,一起成為籃球伙 🔥 🤟🏻
🔥 更多最新 NBA 文章 :
兩場表現賽就空降 2023 狀元,一瞥改變 NBA 的世代奇行種:Victor Wembanyama
NBA 2022-23 賽季百大球員排名 – No. 1-10
NBA 2022-23 賽季百大球員排名 – No. 11-25
水貨機率趨近於零!選秀榜眼 Chet Holmgren 就是現代長人的完美型
Stephen Curry 和其他巨星後衛,是如何從得分王牌變成防守端的標靶?
🔮更多最新 PLG 相關文章 :
2022-23 PLG 季中年度獎項得主:年度教頭應難有懸念,但...楊敬敏衛冕 MVP?
2022-23 PLG 季中年度獎項得主:MIP 新生代大亂鬥,第六人還是「那男人」!
2022-23 球季 1/3 冰冷球員盤點:鋼鐵人、夢想家、勇士老將全陷生涯低潮
2022-23 球季 1/3 火燙球員盤點:領航猿 4 名機師領銜,新世代球員迎來爆發!
2022-23 P. LEAGUE+ 本土球員 Top. 1-5:第一名你不會想到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