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3/01/26

《BullsH1T:2022-23》G39:費城 76 人-LaVine 趁大帝不在率牛群攻破兄弟之邦

這是 Zach LaVine 生涯以來,最自在寫意的一場得分大秀,很多人這麼說、我也同意「這是一場彷彿 Klay Thomson 式的投籃饗宴」,整場大部分的三分出手都是來自於無球跑動下的 catch and shoot ,這是讓芝加哥公牛三巨頭,能發揮最高進攻效益、最可行的方法。

 

請繼續往下閱讀

相關文章:
(1)【公牛開季分析】
(2)【熱身賽逐場分析】
(3)【例行賽 G1-10 逐場分析】
(4)【例行賽 G11-20 逐場分析】
(5)【例行賽 G21-30 逐場分析】
(6)【首次對戰分析】

 

比賽開打前,我在個人的粉絲團都會提供觀賽重點,從這場比賽開始,我們列出當時的觀賽重點、加上賽後的心得,來做為之後每場戰報的文章格式,直到有所改變。

 

【觀賽重點】把握鉛筆不在,謹慎應對趁勝追擊

 

背負著兩場被吹掉的不滿後絕境求勝,芝加哥公牛的氣勢跟凝聚應該會是本季最高,對上這幾年來都很不擅長對付、而 Joel Embiid 不在場的 76 人,繼續趁著氣勢證明自己,會是最好的機會。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 76 人其餘的陣容依然是完整出賽,不只 James Harden 、 Tyrese Maxey 跟 Tobias Harris 依然是非常難應對的三名主將,其餘的角色球員也都深度十足;特別是上一場 Embiid 缺陣下, Montrezl Harrell 用 9 投 8 中拿下 19 分的表現,值得公牛警惕小心,他擋拆後的衝擊力十足,這類球員也是 Nikola Vucevic 到達公牛後一直難以應對的。

 

當然,對上公牛專用的殺器 Georges Niang ,也連續兩場得分雙位數,所以在公牛的鋒線在應對 76 人的板凳時,可能要特別有高位擋拆的因應策略,清楚區分 Niang 跟 Harrell 上去擋人時的不同應對。

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公牛維持目前的先發陣容,那我會非常希望在第一節,可以先嘗試讓 Ayo Dosunmu 跟 Patrick Williams 都有出手外線的機會,當他們兩個能率先證明自己那場的手感時,看起來 DeMar DeRozan 是肯考慮進去的。

 

【賽後心得】

 

這是 Zach LaVine 生涯以來,最自在寫意的一場得分大秀,很多人這麼說、我也同意「這是一場彷彿 Klay Thomson 式的投籃饗宴」,整場大部分的三分出手都是來自於無球跑動下的 catch and shoot ,這是讓芝加哥公牛三巨頭,能發揮最高進攻效益、最可行的方法。

 

而連續好幾場比賽,我們都比起之前更加地讓 Nikola Vucevic 在半場進攻的初期,就在他最喜歡的位置拿到球,來發起整個進攻,當然可能是因為這場對手的對位球員是 P.J.Tucker 而非 Joel Embiid ,整場比賽 Vucevic 以不同的方式來凌虐 76 人禁區;當 Vucevic 被給予這樣的設定時,通常直接享受到的都是 LaVine 跟 Patrick Williams 。

 

PaW 最有效的無球路線,一個是弱邊底角,一個是 45 度角內一到兩步,假設按照 Vucevic 本來跟 DeMar DeRozan 的搭配,會直接把第二個拿球區域給填滿掉,而近來對手也對於 Vucevic 從中直接丟往兩邊底角的球,有很多直覺式地攔截。

 

但是當 Vucevic 到低位拿球時,幾乎都能吸引對手的防守重心往他遷移,這時候只要 PaW 在相對對角的位置有所跑動,能成為有效接球點的機會相當高。

 

而當 Vucevic 這場上半場拿下 14 分、徹底迫使 76 人下半場要加倍固守他時,在第三節 Paw 打出生涯最佳的單節表現,單節 7 投全中拿下 16 分,而且沒有罰球這件事代表他真的都是在非常好的機會出手,讓 76 人連用犯規阻擋的想都沒有。

 

LaVine 跟 Paw 兩個人在第三節聯手拿下 35 分這表現,總算讓人對公牛的未來有些遐想的基礎了。

 

而 Derrick Jones Jr. 在這三場比賽,都提供很棒的板凳表現,上場雖然總共大約 50 分鐘,但投 11 中 9 、拿下 20 分,還外帶 11 個籃板,是這幾場很重要的低調角色。

 

不過,賽前觀戰重點提到的 Montrezl Harrell 跟 Georges Niang ,兩個人加起來在 42 分鐘,聯手投 19 中 12 ,拿下 29 分,還是挺讓人擔心的;這場比賽 PaW 被拿去守 James Harden ,是很棒的一步棋。

 

跟公牛球迷交流可加入【公牛球迷討論社團】
更多好文請到全新【AhUtopian的運動雜談】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