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ybakina和Sabalenka今年毫無疑問是本屆澳網表現最好的兩位選手,無論是比賽的過程或是累積的數據,幾乎都是排在本賽會的頂端。
我們首先來談Rybakina。從籤表上半部出線的Rybakina,晉級之路上從第三輪開始,接連面對強敵,包括去年亞軍Danielle Collins、世界球后Iga Swiatek、2017年法網冠軍Jelena Ostapenko與兩屆澳網冠軍暨前球后Victoria Azarenka。但Rybakina在每場比賽,除了第三輪第二盤以外,絕大多時間都沉著地發揮了自己在發球的宰制,更是在回擊對手的二發時把握契機,透過自己犀利的擊球,使對手窒息。
Rybakina的本屆澳網一發得分率,高達79.6%,遙遙領先其他女將。而在過去三輪面對前述三位水準之上甚至頂尖的回發球者,Rybakina的一發照樣壓制了她們。包括第一輪面對Elisabetta Cocciaretto與第四輪對上Swiatek兩場比賽,即使兩位對手排在過去五十二周前五十名選手中一發回發得分率第四和第一名,照樣無法撼動Rybakina。
Rybakina的一發優勢不僅僅是Ace的產能(42記一發Ace、21.4 Ace%),還有具備極高的直接得分率,也就是所謂的free points。Rybakina這類的一發直接得分,包括了Ace以及造成對手無法將球回發到場中。在過去六輪比賽,Rybakina在一發的直接得分率是驚人的53.1%,等於對手面對她超過一半的一發,是回不到場內的。如此優異的表現,也展現了Rybakina身為新一代發球女王的霸氣和實力。
除了發球表現亮眼外,Rybakina在回發球(不包含對手雙發失誤),特別是二發的表現也令人刮目相看。移動能力相對普通,且擊球主要採取加壓平擊的Rybakina,雖然具有傲人的穿透力與球速,但也因此而容易發生非受迫性失誤。但今年澳網我們看到Rybakina在回發的部份下了不少功夫,繳出了42.5%回發得分率、54.1%回發進場後得分率以及78.5%回發進場率。這些數據與去年整季相比,進步了許多。而在二發的部分,Rybakina的表現更加出色,整體二發回發得分率高達49.3%、回發進場率74.3%與回進場後得分率66.4%,也十分驚人。所以,在發球和回發時都能獲取這麼好的得分效率,Rybakina能夠一路過關斬將,也完全不意外。
至於在Sabalenka的部分,發球的整體數據雖然不如Rybakina浮誇,但也是不容小覷。在去年發球失靈造成雙發失誤過多後,今年Sabalenka找回了背叛她的發球,重振雄風。一發得分率75.4%、一發直接得分率41.9%等等,都是不錯的數據。但Sabalenka這次能夠一路勢如破竹,無人能擋的緣故,在於她那令人嘆為觀止的致勝球產能,以及底線攻勢的效率。
Sabalenka的晉級之路,可以說是充滿濃濃的台灣味。除了自己本身是2017年海碩杯女雙冠軍外,一路上面對包括Tereza Martincova、Shelby Rogers、Belinda Bencic、Donna Vekic和Magda Linette等也曾經來台獻技。而她在第三輪的對手Elise Mertens則是與謝淑薇搭檔獲得2021年溫布頓女雙冠軍,也是Sabalenka在2019年美網和2021年澳網奪下女雙冠軍的夥伴。Sabalenka在這幾場比賽狂轟濫炸,總共擊出了196個致勝球,佔所有得分的47.3%,佔有比超高。
Sabalenka的致勝球分配,絕大部分是來自她在底線的攻擊,共有133個致勝球,佔據其中67.9%。這些底線致勝球中,包括了79個正拍致勝球與54個反拍致勝球。而除了致勝球以外,Sabalenka也在底線正拍和反拍同樣製造了對手35次受迫性失誤,自己則各發生了52與56個非受迫性失誤,總淨效率值分別是62與33,極為優異。相對之下,Rybakina的致勝球率雖然也高(37.6%),但光是發球致勝球和Ace,就佔了158次致勝球中54次,比例高達34.2%。而她在底線的總淨效率雖然不錯(第二輪開始計算,FH:41W + 28FS - 60UE = 9;BH:21W + 22FS – 43UE = 0),但也與Sabalenka相差甚遠。不過,這也和雙方在晉級過程所面對的對手型態不同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