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rguson P99:四輪驅動賽車的先驅
雖然Ferguson P99的外貌與當時的F1賽車差異不大,但魔鬼藏在細節裡:此車不僅是F1史上最後一輛奪下大賽冠軍的前置引擎賽車,更是唯一取得大賽冠軍的四輪驅動賽車。
P99為愛爾蘭出身的工程師、且被稱為「現代農用曳引機之父」的Harry Ferguson的心血結晶,為了展示四輪驅動系統的優點,Ferguson透過輕巧的零組件與前置引擎減少四輪驅動系統的重量劣勢與讓賽車幾乎達成50:50的前後黃金配重,另外為了騰出變速箱的空間,車手座位被設置於右側,與一般的近乎中央相異。
雖然P99在1961年採取F1規則的奧爾頓公園國際金盃大賽裡由Stirling Moss展現了壓倒性的實力奪冠,但可惜的是Ferguson在1960年因疑似藥物中毒身亡,未能看見他的心血結晶開花結果;之後賽場雖有BRM、McLaren、Cosworth與Williams等車隊繼續探索四輪驅動系統的可能性,但卻被FIA在1982年強制關上這道門。
Tyrrell P34:唯一曾奪下大賽冠軍的六輪賽車
在FIA於1982年禁用四輪驅動系統與六輪賽車前,March、Ferrari、Tyrrell與Williams等車隊曾探討將六輪賽車投入賽場的可能性,但唯一付諸實行且做出成果的僅有Tyrrell車隊於1976-77年投入的P34。
六輪賽車為四輪驅動系統賽車的衍生作品,當時March、Williams與Ferrari等隊採取前二後四設計,但Tyrrell車隊賽車設計師Derek Gardner認為採用前四後二、且前輪較小的設計可以提升賽車的循跡性,且可能可以透過較為狹窄的車體取得更好的機動性。
雖然P34確實能在摩納哥等等較講求過彎性能的特定賽道中取得優勢,但此車在F1賽場的唯一一勝卻是在1976年由Jody Scheckter於瑞典GP奪下;儘管Scheckter並不滿意這輛六輪賽車與其操控性,但為其量身定做輪胎的Goodyear似乎對此車相當滿意。
Arrows A2:沒有尾翼的飛行器?
F1自1968年出現首批加裝尾翼的賽車使各車隊開始注重空力研發後,尾翼一直是賽車的標準配備之一,不過Arrows車隊於1979年推出的A2是少見的例子。
由Tony Southgate領導設計的Arrows A2也是第一次地面效應時代賽車的代表之一:雖然地面效應在Lotus車隊的帶動下成為顯學,但將賽車變成一片大機翼的想法才剛被挖掘出來,Lotus車隊曾在1979年透過Type 80探討其可能性,但僅經過了三場大賽就被放棄了。
延伸閱讀:F1的第一次地面效應時代
Arrows車隊雖然堅持下來,但測試的不足讓他們只能一邊收集實戰數據一邊除錯,並發現A2有重心失衡,且下壓力不盡理想的問題,使得A2僅出賽1979年賽季後半的8場大賽,並由德國車手Jochen Mass取得2次第六名後就被封印了。
雖然參賽的是WEC而非F1,不過以LMH技術規則重返耐久賽賽場的Peugeot也在其油電混合動力賽車「9X8」嘗試這種獨特設計,經過2022年賽季後半的以戰代訓後,法國雄獅能否重新咆哮將是本年耐久賽賽季的關注焦點之一。
Brabham BT46B:「風扇車」
如要介紹F1史上的獨特賽車,Brabham車隊的「風扇車」BT46B絕對是會被列入介紹的其中一輛。
風扇車也是第一次地面效應時代下的必然產物之一。受到Alfa Romeo水平對臥引擎的巨大體積影響,Brabham車隊首席設計師Gordon Murray因而以風扇作為當時賽車的基本配備「文氏管」的替代方案,並透過導流裙板確保與Lotus賽車近似的效果。
由於當時的技術規則不允許可動式空力套件的主要功能為加強空力效能,Brabham車隊因而透過一系列口水戰證明風扇的主要功能是散熱用,並好不容易獲得F1委員會CSI的認可,雖然BT46B於1979年瑞典GP出戰並由Niki Lauda取得壓倒性勝利,不過之後Brabham車隊老闆Bernie Ecclestone便在外界壓力與後續的政治戰著想下自主將BT46B禁賽,讓BT46B在F1錦標賽僅有這麼一次出賽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