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本場決賽濃縮版影片,後續提到的關鍵球,可參考標記時間軸觀看)
在賽前的預估,外界普遍認為Djokovic在澳網的經驗,加上近九場對Stefanos Tsitsipas連拿九勝的態勢,基本上戰局毫無懸念。從結果來看,Djokovic以6-3、7-6、7-6的比數直落三獲勝,雖然比賽沒有像去年法網Rafael Nadal完全剋住Casper Ruud的慘案一般毫無懸念,但Djokovic除了第二盤尾聲與第三盤開始時遭遇亂流外,大多數的時間還是由他掌握比賽的節奏。
為什麼會如此?首先最重要的,當然是Djokovic在雙方發球對壘上的大勝。Djokovic整場的一發得分率高達81.8%,技壓Tsitsipas的72.5%,二發也是以61.8%勝過51.4%。其中的關鍵在於雖然Djokovic的發球直接得分率無論一發或二發都大幅下降,他在Tsitsipas把球回到場上後,仍然得到了71.4%的分數;在二發的部分,Djokovic即使被Tsitsipas回到場中,得分率也還是高達66.7%。另一方面,Djokovic在面對Tsitsipas的發球局,則是在回發進場後,分別在一發與二發得到56.9%和65.6%分數,也是比Tsitsipas自己的把握度(53.1%和53.7%)還要高。
造成這種現象,其中第一個原因在於Djokovic抓住Tsitsipas回發球較保守的特點,可以在接下來的來回先搶得先機後主動攻擊。例如第一盤第一局40:15這一球(0:20),明明是二發,但是Tsitsipas在閃身正拍回發時,並沒有放膽去拉開角度或加壓,結果變成Djokovic可以用plus one正拍致勝球得分的機會。
同樣的情況也在第二盤Djokovic面臨4-5,30-40盤末點時發生(11:33)。Djokovic發了一計只有128公里的二發,Tsitsipas卻在當下不採取身體移動到自己左側用正拍直接攻擊,反而是用反拍上旋推擋回去。雖然當時Djokovic在擊球出現了些許不穩,但Tsitsipas過度保守的回發策略,反而給了Djokovic喘息的空間,而在第五拍偷襲Tsitsipas正拍後,Tsitsipas在這個來回就被拉出了習慣用正拍inside out攻擊的位置,從那之後他也只甘於用上旋反拍打深。這樣的策略在紅土確實可以幫助Tsitsipas,但在今年澳網的環境,這樣反而是送給對手一擊斃命的機會,而Djokovic也因此化險為夷。
從這邊我們可以接續談到Djokovic怎麼在底線打擊Tsitsipas。他的確有許多時刻是用反拍不斷的對角壓迫,而在反拍對抽的情況取得優勢。就連以往習慣以帶切二發打向右撇子正拍的Djokovic,在這場的發球方向,特別是二發,也增多了往Tsitsipas反拍的球路,引來疲弱的回發球。
但在這場比賽,或是近期面對Tsitsipas的連勝中,Djokovic面對Tsitsipas也另外採取了攻擊正拍後打向反拍空檔的策略,包括對角正拍掃射或是直線反拍襲擊等,反而屢屢讓Tsitsipas不知所措。其實這樣攻擊對手強點後壓制弱點的打法,Djokovic也對其他選手使用過。他在近年硬地對陣Nadal時,確實時常運用對角的反拍或inside out正拍攻擊Nadal的正拍後,再往相對較差的反拍打點;而對上Andrey Rublev和Tsitsipas等中新生代正拍高手,也完全不迴避對手正拍,反而時常運用對角的勾勒與加壓,將對手拉出場外後,再毫不留情地猛打反拍弱點。
這樣的策略,在剛提到的第二盤Tsitsipas盤末點發生過,也在其他重要時刻出現。我們可以看看第三盤Tsitsipas在破了Djokovic發球後,在自己發球局進入第二次的deuce(15:16),Djokovic在底線接連用正拍和Tsitsipas對峙,逮中了Tsitsipas偏短的正拍後,直接對角加壓偷襲,之後便用對角反拍逼出Tsitsipas飄渺的反拍切球,再以一計直線反拍拿下分數。
Djokovic在下一個發球局15-0(16:04),再次將Tsitsipas的回發打inside in加壓,造成Tsitsipas被迫向身體右側移動,漏出了反拍的空檔,直接被Djokovic在下一拍對角反拍得分。
而在第三盤搶七,Djokovic握有5-3領先(22:21),在T點發球逼出Tsitsipas反拍軟綿綿的回發後,下一球直接攻向Tsitsipas的正拍,使其疲於奔命,然後在連續三次對角打點反拍後,直線反拍逼出Tsitsipas正拍無力的回球,再用正拍取分。就連最後的賽末點(22:57),也是Djokovic採取inside in攻擊正拍後,製造了Tsitsipas的失誤才結束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