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兩年後,Kareem Abdul-Jabbar在美國紐約誕生了。當時他的名字還是Ferdinand Lewis Alcindor Jr.,是家中唯一的孩子,母親對他保護過度,父親則是相當嚴厲,讓Kareem的成長過程不太自由。
除此之外,Kareem的身高自幼就相當顯眼,讓他一度被同儕們當作怪咖(freak),所幸後來他加入了Power Memorial校隊,主宰了當時的紐約高中籃壇,稱不上順遂的人生開始有了轉機。在那之後,他獲得UCLA的邀請,得以為名教練John Wooden效力,繼續揮灑著令人垂涎的運動天賦。
Kareem到了大學端依舊打得虎虎生風,但是當時的NCAA規定大一新生不得在正式比賽上場,因此他的第一個球季沒有出賽紀錄。
他的身手在接下來三年裡受到肯定,被The Sporting News、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Associated Press與U.S. Basketball Writers Association評選為1967、1969年的年度最佳球員(Player of the Year),獲頒1967、1968、1969年NCAA錦標賽最傑出球員(most outstanding player)與全美第一隊,幫助Wooden教練率領的UCLA達成三連霸,叱吒大學籃壇。
學生時期有著如此顯赫的功績,Kareem Abdul-Jabbar自然是NBA選秀狀元的不二人選。成軍第二年的密爾瓦基公鹿在「狀元郎之爭」勝過鳳凰城太陽,他們第一年的戰績為27勝55敗,透過拋硬幣(coin toss)入手第一順位,正式宣告新的中鋒時代即將來臨。
Bill Russell剛剛離開波士頓塞爾蒂克,而「100分先生」Wilt Chamberlain則依舊活躍,儘管35歲還是生猛有勁。1969-70賽季,隨著即戰力Kareem的加入,公鹿隊的戰績躍升為「56勝26負」,幾乎與前一年的數字顛倒過來,位居東區第二。
Kareem場均貢獻28.8分14.5籃板,分別位居排行榜第二、第三位,毫無懸念贏得「年度最佳新秀」獎項,為注定不凡的職業生涯打響第一炮。
休賽季期間,公鹿隊透過交易迎來通往NBA冠軍賽的門票--來自皇家隊的31歲後衛「大三元製造機」Oscar Robertson,再加上Bobby Dandridge、Jon McGlocklin、Greg Smith、Lucius Allen… …等人的不懈努力,他們不僅蛻變為1970-71賽季戰績最佳的隊伍(66勝),還締造破紀錄的20連勝,躋身強隊之林。
獲得隊友們的強力支援,Kareem的成績也更上一層樓,場均貢獻31.7分16.0籃板,以「得分王」之姿獲選為該季的例行賽MVP,浩浩蕩蕩往季後賽邁進。
密爾瓦基公鹿接下來取得「12勝2負」的戰績,在總決賽戰橫掃巴爾的摩子彈隊(Baltimore Bullets),歡喜收穫隊史首冠,Kareem則獲頒為FMVP,完美結束1970-71賽季。
1971-72賽季開打前,Kareem從天主教改信伊斯蘭教,告別了「Lewis Alcindor」這個名字,將自己取名為世人熟知的「Kareem Abdul-Jabbar」,據說有著「尊貴的、強大的僕從」(noble, powerful servant)之意。
這一年,他蟬聯得分王(場均34.8分)、例行賽MVP,公鹿也繼續穩坐分區冠軍,接下來他們還會連續拿下兩次。
到了1973-74賽季,Kareem第三度拿下MVP,在短短的五年職業生涯內三次獲此殊榮。除此之外,他有四項數據進入單季排行榜的Top 5,得分、籃板、阻攻與命中率,為自己的MVP身手提供最好的佐證。
公鹿連續四年榮登分區冠軍,但要到1974年才重返NBA總決賽。可惜的是,這次他們沒能奪下冠軍金盃,敗給了由6呎9吋中鋒Dave Cowens與穩定後衛群領軍的波士頓塞爾蒂克,無奈鎩羽而歸。
事實證明,這支綠衫軍對於35歲的Oscar Robertson來說「太快」了。體悟到現實的Robertson在季末宣布退役,不只終結了公鹿連續四年的分區冠軍紀錄,1974-75賽季的戰績也滑落至38勝44敗。
儘管在密爾瓦基取得令人稱羨的成就,令人感到意外的是,Kareem事實上過得並不愉快,因為當地缺乏與他有著相似信仰、文化的人們--於是,他選擇了離開。
Kareem向球隊提出「賣我」的要求,希望能新東家能位於紐約或洛杉磯。公鹿總管Wayne Embry並沒有讓歹戲拖棚,於1975年將Kareem交易到洛杉磯湖人,換回Junior Bridgeman、Dave Meyers、Elmore Smith與Brian Winters,進入重建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