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何 Kyrie Irving 要「二度吹密」?從薪資、合約角度淺談籃網的交易難關

布魯克林籃網球星 Kyrie Irving 再度喊出「吹密」(Trade me),與其說真心想離開,主要原因或許是:續約談不攏。試著從合約、薪資角度切入,看看籃網與 Irving 為何走到這一步?以及還有哪些選擇?

作者:Ken

Electrum Story

想請問Ken大為甚麼假如不交易KI,球季結束籃網如果不想KI變空氣、想和其他球隊先前後換只能被動接受呢? 謝謝~

(以前好像有看過說S&T的母隊是被動的,但忘記詳細原因,不知道能不能適用在這次的情況)

Ken

先簽後換的前提是,KI會先與該球隊達成新合約,籃網沒辦法選擇對象,KI不想去的球隊,你去談先簽後換也沒用,假設他就是指定湖人,你能挑的籌碼說不定只有龜龜,也不像現在一樣,還有獨行俠、快艇給你挑,就是站在被動接受的立場

布魯克林籃網球星 Kyrie Irving 再度喊出「吹密」(Trade me),與其說真心想離開,倒不如說主因是:續約談不攏。試著從合約、薪資角度切入,看看籃網與 Irving 為何走到這一步?以及兩方有哪些選擇?

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9 年籃網以 4 年 1 億 3650 萬簽下 Irving,著實繳出符合身價的數據,場均達到 27.1 分 5.8 助攻 4.8 籃板,然而 3.5 個賽季至今只出賽 143 場,作為對比,昔日在波士頓塞爾提克兩年有 127 場出賽。若是單純傷病還好解釋,棘手的是一系列場外風波,讓外界貼上「問題球員」的標籤。先是 2021 年因不願施打疫苗,導致只能在客場比賽登場,本季更爆發反猶太的歧視言論,遭到聯盟禁賽 8 場。還有合約內兩度喊出「賣我」,都使 Irving 場外聲望降到最低點。

籃網對於 Irving 的行為是頗有微詞的,也徹底反映在雙方續約協商的過程。根據《ESPN》名記者 Adrian Wojnarowski 消息指出,Irving 期望一份 4 年 1 億 9850 萬的頂薪合約,籃網顯然不願意 100% 埋單。《The Athletic》記者 Shams Charania 提到,續約擁有嚴重分歧,籃網希望添加多項附加條件,去加以限制 Irving 的場外行為,遭到拒絕。

對於邁入 30 大關的 Irving 來說,這很高機率是生涯最後一張「頂級合約」,為了保障財務收入,恐怕是不願意在年份、金額上有太多退讓,偏偏籃網是「唯一有權利」給出 4 年 1 億 9850 萬的球隊。其中關鍵正是「鳥權」。一旦 Irving 在本季結束成為自由球員,母隊能無視於薪資上限,開出最高額的 35% 頂級薪資,其他想競爭的隊伍除了得受限於薪資空間,價碼還會略遜一籌。隨著交易,「鳥權」將會跟著 Irving 一起被轉移至新隊伍。

不容忽視的還有自由市場的生態變化。以前常有豪門隊伍大舉「清空間」,就等待大咖球星加盟的操盤手法,放在當前的 NBA 已經不管用了!(可參考:NBA 自由市場玩法不一樣了!今夏別期待有「薪資空間」大買家)盤點 2023 年夏天具有 3000 萬以上薪資空間的隊伍,幾乎全數都是重建球隊,包含火箭、馬刺、活塞、爵士與魔術,多半沒有搶人的需求,即便 Irving 有頂級球星的行情,卻不見有符合其身價的市場,因此選擇喊出「賣我」,離開未能達成協議的籃網,提早一步到心儀的隊伍等待鳥權續約,在收入上可能是明智之舉。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先退一步思考,倘若籃網不交易 Irving,大致將有 3 種結局,其一是在 6 月 30 日前完成續約,雙方皆大歡喜,然而經歷半賽季的商談,這路線顯然已經行不通了。再來是等到夏天 Irving 成為自由球員,再以鳥權執行續約。最後則是讓 Irving「變空氣」,什麼也不做放他走。至於先簽後換,由於籃網只能被動接受,就暫且不提。

「變空氣」是最糟、最爛的手法,有鑑於 Kevin Durant 仍在陣中,更背負著 Ben Simmons 的沉重合約,籃網不會因為 Irving 的離隊而獲得薪資空間,能開出的最大合約是僅 1000 萬初頭的全額中產,沒有其他方式能填補同級戰力。若是拖到季末才以鳥權續約處理,一來是「賣我」的話已經喊出口,多少打擊球隊的內部氛圍,二來籃網恐會因為別無選擇,而被迫妥協 Irving 續約的條件。

站在籃網的角度,提早交易 Irving 不見得是壞事,尤其雙方之間的嫌隙並不小,若能妥善把握機會,反倒有望成為提早停損、轉投資的好操作。不過籃網想要解套並沒有這麼容易,主要是 Irving 買家得送出可觀的戰力包,還要滿足 Irving 的合約價碼,一旦出了差錯,最後會落得只租用半季的結果,是會成為歷史笑話的。購入的風險並不低,籃網實際能獲得多少菜色有待觀察,妥協、重修舊好也是一條可能的結局。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