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不透明」與「說變就變」的官僚體制怎麼解?從《金牌救援》拆解職場中的3大難題
棒球運動雖然是球員在打,但「場內比賽靠總教練,場外經營靠領隊」的道理,編劇從球團經營的視角切入,將球團的工作,像是球員交易,薪資協商,選秀排序與兵役問題,內部派系鬥爭,母企業預算縮減,用藥導致禁賽等問題舉例,在新任團長的帶領下,將鬆散、假裝表面和諧的組織重新凝聚,不是主角個人的英雄主義,而是透過一連串的主動協商,說服利害關係人,並讓大家對這支連續四年墊底的球隊重拾爭冠的野心。這是一部你就算不懂棒球,不常看運動類影集,依然可以看懂,甚至熱血沸騰的職場劇,看完讓我對職業運動中細膩的分工與經營,又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
「決策不透明」與「說變就變」的大組織體制,該怎麼解?
當一個職棒球團連續4年成績墊底,表面上,球打不好是球員的問題,但造成球團墊底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像是教練團中有派系鬥爭,總教練無實權導致兩派不討好,墊底的球隊形象讓被選到的新秀球員感到丟臉,落後的設備導致球員意志薄弱,甚至團隊內部有高層人士安插的眼線,團隊向心力不足等…這些問題,是在組織擴大後,所有人都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如果今天換你來當領隊,你要優先解決哪個問題呢?
我特別喜歡《金牌救援》那貼近真實體育圈的劇本,劇中充分演繹出大型組織的兩個特點:「決策不透明」跟「說變就變」。當組織層級越多,大量分工下,為了快速進行有效協作,分層管理的結果導致信任難以傳遞,代價就是變成一個官僚的組織,各自只關注手頭上現在的工作,看不見整體系統,所以衍伸出各種荒謬的問題。
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納德‧寇斯 (Ronald H. Coase) 曾說過:「資源,總會落到用得最好的人手裡。」個人覺得是對這部劇蠻精準的詮釋,真實世界的問題總是複雜的,如何整合跟分配資源,是整部劇最吸引我的地方,我簡單挑出三個我有印象的部分,趁農曆年假期寫下反思,跟各位分享。
反思一、決策如何透明?主動溝通,實力不夠,用戰略來湊
棒球球團就是一個複雜的大組織,每位選手各有不同的守備位置與打席,球團必須在有限時間內,利用攻守數據挑選取捨,除了要評估選手個人的年齡、體能、專項技術、人品、未來發展潛力外,還要考慮球團整體目標、年薪成本、賽季天氣狀況、洋將組成、球員世代交替,狀況多且複雜,彼此相互制約,這時候,身為球團領隊的你,不該追求贏或是單一結果的最大化,而是要先達到一個暫時性的「均衡」,再努力往下一個均衡去轉化,這就是戰略思維。
戰略思維就像在下圍棋,圍棋在初學時,一定要先學「定式」,什麼是定式?因為圍棋運動不是一個你死我活的比賽,而是要你也活我也活,看起來相互不吃虧,達到「兩分」的結果,而圍棋中的贏,就是我只僥倖比你多贏了半目子,只比你好那麼一丁點兒,比的是看誰可以先達到臨界的均衡點,讓對方無法動彈但自己尚有餘裕,表示你優先掌控整盤棋局,這是圍棋獲勝的轉換關鍵。
《金牌救援》中空降的白團長,主要負責管理事業部門 (包含球團的營運、球探、行銷、媒體、法務、人資、資訊、財會等),新官上任,他立刻調整了三件事,展現出他的「定式」與「戰略」:
1. 首先,先還給總教練實權 (續簽 3 年長約),因為只有穩住總教練,才能在整頓事業部門時,球隊部門 管理球員訓練、防護醫療、出賽人員安排等) 暫時不會出亂子。
2. 放下身段跟所有部門共同開會,告知大家決策背後的原因,像是為何要把明星球員交易出去的5個理由,聆聽同事們的擔心,並逐一說服。以團長的職權高度,明明可以直接定奪,但在說服大家的同時,不僅展現出團長棒球數據調查的專業度,也讓營運長慢慢跟上團長的想法,成為得力的左右手。
3. 維持教練團間的派系鬥爭,但要求兩派教練們,用賽場上的成績來說話。說實話,沒有人可以阻止成年人吵架,但白團長不推動矛盾的激化,不解決矛盾,只是暫時轉化這份矛盾,讓它變成組織現在需要的力量,我個人覺得這點他非常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