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旋轉六症頭
- 一側肋骨明顯外翻
- 習慣三七步站在其中一隻腳
- 兩眼視差大
- 其中一邊膝蓋、腳踝慣性受傷
- 伏地挺身、臥推的時候一邊肩膀容易不舒服,且一邊的胸感受度比較差
- 深蹲、硬舉的時候一邊的下背會不舒服,且一邊的臀部比較沒感覺
如果以上6點中有出現3點的話,代表骨盆可能產生了旋轉的狀況,事實上當骨盆產生旋轉,脊椎必定同時也會有出現側彎和旋轉的情況來平衡整個身體。但也無需太過緊張,根據盧榮輝老師指出,脊椎完全直的人連一成都不到,只有高深的修行者、瑜伽老師和優秀的健體選手才有辦法接近那個境界。
●骨盆旋轉和ACL斷裂的關係
接下來要介紹的便是鼎鼎大名的Postural Restoration Institute(PRI)主張的Left AIC pattern,總歸一句話就是骨盆相對於軀幹,產生了向右旋轉的狀況。
在Left AIC pattern中,骨盆向右旋轉,同時使得右邊髂骨後傾,左邊髂骨前傾,連帶影響所有起止點有連接到髂骨的肌肉群,包括腹肌肌群、大腿前側肌群、大腿後側肌群、下背肌群、闊背肌等等
此時會形成容易將重心擺在右腳的功能性長短腳,所謂功能性長短腳乃是相對於天生結構性長短腳的說法,也就是後天肌肉失衡所造成,並非真的雙腳一長一短。
但莫要輕忽此功能性長短腳,這便是慣性膝蓋和腳踝扭傷的罪魁禍首,造成無數人前十字韌帶和腳踝韌帶不可逆的損傷。
以Left AIC pattern來說,骨盆向右旋轉,功能性長腳就是右腳,功能性短腳就是左腳。長腳那側的臀肌肌群、腿後肌群會因爲骨盆的位置改變而弱化故不擅支撐。短腳習慣支撐,長腳習慣活動,因此若以習慣活動的長腳來支撐,比如說高強度對抗中單腳落地的話,就會有較高的膝蓋和腳踝受傷風險。
很多ACL斷裂術後的患者,再次投入運動場時又二次受傷,因為目前主流觀念還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二分法,股四頭和腿後當然要練,但肌力不足只是表面,核心原因是身體的結構排列還是沒有修正,因此動作模式、神經傳導路徑依舊,衝擊力依然容易在下肢關節產生龐大的剪力,使得韌帶再次受傷。
因此根治的方法還是要解決Left AIC pattern造成的骨盆旋轉。
●為何骨盆會產生旋轉呢?
上帝設計的人體天生就是不對稱的,我們的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肌肉骨骼系統都是左右不對稱的。這個不對稱並非不好,反而是造物主鬼斧神工般地偉大設計,讓我們身體保持平衡協調。
在這個設計下,我們容易產生慣用手、慣用腳、慣用眼,甚至咀嚼也有慣用邊,如果我們太習慣使用慣用邊,而忽略了弱勢邊,便會產生慣用邊過勞(dominant overuse),此過勞將會產生全身肌肉的失衡,並在高強度的運動對抗中放大,導致關節的損傷。
Left AIC pattern指的便是在上帝的設計下,人體最容易產生的失衡趨勢,也就是骨盆右轉。除了Left AIC Pattern,PRI還有一個鼎鼎大名的Right BC Pattern來呼應前者,指的是軀幹向左旋轉,和骨盆一左一右來平衡整個身體。
因此若要解決骨盆的旋轉,我們得處理軀幹的失衡,也就改善呼吸、肋骨、腹內壓,才能讓骨盆回正。
●訓練邏輯
1.骨盆旋轉造成功能性長短腳,長腳容易發生膝蓋和腳踝受傷的狀況
2.要解決骨盆旋轉,要從軀幹下手。所謂軀幹,指的是肋骨、腹內壓、呼吸。
3.慣用手那側的闊背肌容易抑制同側的橫隔膜的吐氣功能,使同側的橫隔膜卡在吸氣的位置,產生肋骨外翻、上抬。同時使得另一側的橫膈卡在吐氣的位置,無法撐開形成足夠的腹內壓,並以深前線的路線往下延伸,造成該側膝蓋和腳踝不穩定。
4.以快速離心的3D maps 連鎖動力鍊來訓練整組腹肌肌群和腹內壓有非常好的效果。
5.肋骨外翻那側,腰椎處在較背伸的位置,使得後方的肋骨卡住無法擴張,使得後下鉅肌和闊背肌緊繃無法離心收縮,因此需要透過特殊擺位來呼吸打開後方肋骨,並用3D map的衍生動作來讓闊背肌快速離心。
●後記
Left AIC pattern 和 Right BC pattern只是一種代表性的模式,實際上的狀況更錯綜複雜。尤其是上肢,根據胸椎和腰椎旋轉側彎的情形,慣用手的不同,會產生C型、倒C型、S型、倒S型功能性脊椎側彎,再產生相對應的骨盆旋轉及功能性長短腳,最後業力引爆在長腳的膝蓋和腳踝,這些在台灣動作專家協會的盧榮輝老師開的全人軟組織調整手法中有很詳細的介紹。
PRI目前我也是初學,要更深入學習的話我知道台灣有些老師在做,但我建議找我的前同事賀帝我比較放心,理由是我們都在準備健體比賽,之前在公司我都會幫他拍posing裸照,所以我知道他確實練得很好,絕對不會淪為紙上談兵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就可以去覺察自己是不是有慣用邊過勞(dominant overuse)的狀況發生,並進一步避免在強度較高的運動中受傷,希望這篇文章有給大家一些啟發,謝謝收看~
圖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