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加入球隊練球不過才短短一週,林書豪的初登板依舊技驚四座,繳出21分6籃板13助攻的全能數據,一舉追平P. LEAGUE+(以下簡稱PLG)的單場助攻紀錄,並順利幫助高雄17直播鋼鐵人終止四連敗。
由於尚未充分適應戰術體系與隊友習性,林書豪此役大多以簡單的小組配合為主,比方說帶過半場就直接進行高位擋拆。或許是還在調整狀態,他幾次擋拆後的跳投都沒能把握,所以從帳面上看來,林書豪此戰執行擋拆的效益似乎沒有想像中那麼大,只有一次助攻是直接來自P&R。
然而,因為防守者都知道林書豪是擋拆的佼佼者,所以會對他嚴加看管,隊友們便可因此得利。像是下方影片這球,林書豪吸引包夾,分給short roll的克拉索夫(Viacheslav Kravtsov),再由克拉索夫傳給籃下的王柏智得分,這是由林書豪創造的二手助攻(secondary assist)。
比較特別的是,此役林書豪雖然擔任的鋼鐵人的先發控衛,但有時王律翔也會負責帶球過半場,或換上替補控衛陳又瑋,讓林書豪轉打二號位。
當林書豪擔綱得分後衛時,鋼鐵人常執行Horns 45,即所謂的Elbow Get。鋼鐵人會安排林書豪和克拉索夫站在牛角的兩側,由林書豪上到弧頂接應後,與克拉索夫發動擋拆。
這是相當常見的牛角戰術運用,具備投、切、傳能力的林書豪,可以在高位持球時,伺機決定下球攻擊或居中策應。過去快艇時期的Blake Griffin,或身披騎士、湖人戰袍的LeBron James,也常扮演同樣的角色。
至於總教練鄭志龍最推崇的「普林斯頓(Princeton Offense)」戰術,由於普林斯頓的走位和判斷相對複雜,在尚未和球隊充分磨合的狀況下,鋼鐵人在林書豪的初登板,執行頻率普林斯頓的並不算太高。少數幾波半場陣地戰嘗試普林斯頓,大多以Point Series為主。
如同下方影片,林書豪傳球給弧頂的克拉索夫後,採取Away的跑法,就是往傳球邊反方向跑,和底角的悟空(Gokul Natesan)進行Split空手掩護,使得身材相對單薄的陳振傑換防對位到林書豪。由於克拉索夫在弧頂持球,夢想家的中鋒吉爾貝克(Brandon Gilbeck)被帶離禁區,因此林書豪可以輕易單打陳振傑。
Point-Away應該是現階段鋼鐵人少數較能有效發揮的普林斯頓戰術走位,因為球隊三大主力林書豪、克拉索夫和悟空,都能直接參與進攻。
反觀鋼鐵人執行Low Post Series的成效就不是太好,當克拉索夫在低位持球時,外圍的鋒衛群應該進行空手掩護,但隊友們通常都杵在原地觀望。在隊友沒走位的情況下,克拉索夫只好自行處理,但他的籃下腳步和終結能力也不算頂尖,造成鋼鐵人Low Post Series效率相對低落。
平心而論,林書豪的加盟的確增加鋼鐵人執行普林斯頓的威脅性,不過若要發揮出普林斯頓的最大效益,鋼鐵人的團隊默契、對戰術的理解度和執行力,都還有不小的進步空間。
林書豪到來後,鋼鐵人的攻守節奏掌握更加明確。根據轉播單位圖卡顯示,鋼鐵人的快攻效率在聯盟中敬陪末座。不過這場比賽可以看到林書豪多次在球隊發球或成功防守後,快速推進或長傳到前場,尋求early offense的機會,如同下方影片所示,林書豪趁著夢想家尚未佈陣完畢,找到底角空檔的悟空。
由於球員尚未完全適應新的戰術體系,加上林書豪空降成為球隊核心,團隊默契未臻成熟,現階段的鋼鐵人並不擅長半場陣地戰,因此類似這樣的early offense,把握對手立足未穩的機會偷襲,其實是更容易的得分機會。
林書豪不只招牌的擋拆戰術運用出色,191公分的身高,與國內的控球後衛相比,可說是大了一個size。這場比賽也可以看到他不斷透過身材優勢,輾壓吳家駿、吳永盛、陳振傑等本土後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