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3/02/16

球員不爽就喊“吹密”,吹這風氣到底是好還是壞?

在球員喊吹密的風氣盛行之下,球隊的運作會被明星球員綁架;相反的,當球員被當作包裹交易時,球團也不會有任何慚愧,究竟吹密的風氣下,對聯盟是好的影響還是壞的影響呢?

作者:林克吳

The The

忠誠是要勞資雙方 兩情相悅的情況下才能達成  也有很多球星 想要一人一城 或是到了一隻球隊定居 但是被無情賣掉

林克吳

所以說沒有雙方對錯,或許在商業的聯盟就以商業的考量去解決問題會是最簡單爆力的方法。

目不暇給的換手運球接胯下運球,對面的Curry眼睛連眨都不敢眨一下,全場的鼓燥聲像是被關掉一樣,原本應該要慢慢出現的心跳聲也沒有出現,突然間,一個橫移的小側步,馬上撥動投籃鍵,防守的Curry已經把身體延伸到最長,但還是無助地看著球從手指旁溜走,並且往著勝利的方向撞去,應聲入網的同時,也把寂靜的幻象變成甲骨文球場的現實,這是2016年騎士面對勇士的冠軍系列戰第七戰,是創造歷史的一戰,也是Irving生涯中最重要的一球。

之後的故事我就不再贅述了,但身穿騎士球衣的經典畫面仍歷歷在目,而Irving也從深藍球衣換到經典綠衫,再變成帥氣黑衫了,經過一連串蒙太奇的畫面之後,NBA的生態早已改變,從以前的球隊市場,轉變成球員市場,球員甚至已經到“喊水會結凍”的狀態,噢!不!現在應該是喊:吹密!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交易截止前,Irving再次在NBA市場中丟入震撼彈,喊出希望籃網交易他的訊息,當然也炸得NBA市場七葷八素的,疑~這樣的劇情怎麼好像dé jà vu一樣,在季前Kevin Durant也一樣丟出“吹密”炸彈,甚至與蔡崇信老闆對談中表示,要老闆在他跟總管Sean Marks與總教練Nash選擇一個,結果蔡老闆選擇開鍘了Nash,但現在以後照鏡來看,籃網也沒有把KD留下,反而直接把整台籃網列車報廢,讓KD去搭太陽系列車,像這樣的吹密文化,現今已經見怪不怪了,以前球迷會苛責球員不忠誠,但現今球員自我意識的抬頭,加上整體的社會風向更偏向勞方,舉個例子,大家就會瞭解了。

KD喊吹密的做法與左派工程師綁架矽谷科技公司有87%像,例如,前些日子Spotify被左派員工要求刪掉右派Joe Rogan的內容,後來員工更以冒犯LGBTQIA+ 族群為由,要求審查公司創作者公司創作者內容,否則紐約辦公司準備罷工,當然事件最後並沒有如左派工程師的願,但這樣的事件可以顯示當今的美國社會氛圍偏向左派思維,你可能會說,科技老闆可以“火掉”工程師啊!還是有一群人搶著做的啦,但是在美國科技公司,工程師是公司的核心,就像KD一樣,是球隊不可或缺的核心球員,當KD依照自我喜好去要求球隊運作時,是不是就跟左派工程師去要求公司的內容符合個人社會價值很像呢?

然而,這樣的吹密風氣對於球隊休息室的氣氛並非正向的影響,當其他隊友都知道KD、Irving想離開,想上位的會開始鬥爭,無心戀棧的也會開始騎驢找馬,教練團該如何擬訂球隊未來的藍圖都變得困難重重,一切充滿著不確定性,就像KD季前的欲走還留戲碼,球員跟教練團,甚至是總管都處於一個前途朦朧的看戲狀態,那籃網又該如何看清總冠軍舞台的方向呢?

有讀過《零規則》這本關於Netflix的書都會知道裡面有個“搖滾巨星策略”,簡單來說,一名強而有力的諸葛亮,可以勝過三個臭皮匠的概念,所以很多科技業都採取了這樣的做法,而這樣卻會使得巨星員工的權力過大,公司進而被員工綁架,使公司的營運風險變高。就像KD、Irving跟籃網的關係,球員能力主宰了球隊的生與死,即使沒有球員沒有合約談判的籌碼也會要求交易,使得球團運作變得複雜且綁手綁腳,球隊的穩定性也大幅降低。

請繼續往下閱讀

籃網隊認賠殺出?

就跟投資股票一樣,放眼的一定是未來的股價,而不是拘泥於過去的沉沒成本,去年夏天籃網原本有意跟Irving續約一份兩年或四年的合約,但合約中皆有出場數的限制,甚至四年合約中的觸發條件是前兩年的出場數,Irving團隊認為不合理斷然拒絕,既然續約觸礁,籃網當然沒有繼續卡在續約的礁石中,反而趁Irving仍有高價值時,立即高點出清,換回Spencer Dinwiddie、Dorian Finney-Smith及一個首輪簽與兩個二輪簽等未來的資產,這樣的做法就像把觸礁的船拿去解體變賣,反而在附近的小漁村換到了一兩位身強體壯的年輕水手,還有一些還沒開獎的彩票,虧不虧我們目前無法判斷,但在未來的發展性是可以期待的。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