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九局上半,一壘有人,兩人出局」,跑壘員發動「向二壘盜壘」的討論
2013年3月8日第三屆WBC棒球經典賽,由台灣出戰日本。八局結束,台灣暫時以 3:2 領先日本。名場面發生在九局上半兩出局後,日本隊一壘跑壘員鳥谷 敬,面對台灣投手陳鴻文向第二棒井端弘和投出的第一球,即發動盜壘,且成功盜上二壘,進佔得點圈,成為本場關鍵。
因為最後讓井端弘和擊出追平安打,讓人印象深刻。而這關鍵的盜壘成功,迄今仍成為台日球迷瘋狂討論、追憶,甚至是特別被本屆WBC台灣首席高志綱教練列為警惕的案例。
盜壘戰術在棒球場中是最基本而不過的戰術,但卻在這場比賽成為令人印象深刻的關鍵,本文將探討鳥谷 敬在向二壘發動盜壘前,日本隊給予什麼樣的情蒐參考,加深確認發動盜壘的條件。
何謂「(向二壘)盜壘」討論?其使用時機與特色為何?
簡單來說,盜壘是指壘上跑壘員利用投手向打者啟動投球動作的瞬間,向前進壘的一種戰術,是棒球比賽中最常見的戰術之一。而比數、出局數和跑壘員的盜壘成功率、捕手的阻殺率等比賽狀況,都將成為跑壘員或教練團判斷是否發動的關鍵條件。
本文分析日本隊鳥谷 敬向二壘發動盜壘最大特色有在於時機點,在於出局數的不同,作戰方式亦不同。若一人出局或無人出局,尚有觸擊短推進等方式推進得點圈的可能,但兩人出局一壘有人局面不同,若須仰賴安打得分,則必須要靠盜壘推進向得點圈,才能夠提高得分機會。
「鳥谷敬 向二壘發動盜壘」的有利條件為何?
(一)跑壘員本身速度快:盜壘是善用跑壘員速度優勢的戰術,因此跑壘員的速度將影響成功率的關鍵條件。一般選手若盜壘成功率低於60%至70%,則建議在使用盜壘戰術時須採保留態度。鳥谷 敬自覺因為速度快而入選國家隊,因此必須要在需要前進得點圈時,發揮功用。
(二)持續觀察投手的動作的習慣:跑壘員需要有觀察投手的投球慣用手,一般背對跑壘員的右投手會比左投手還要難掌握跑壘員,因此1.右投手發動盜壘的機率會比左投大一些。其次2.為投手的「投球動作」和「牽制傾向」習慣,從投手進入投球動作的瞬間開始,包含身體動作習慣、重心、視線和注意力等,都是必須觀察條件。
根據三宅 博在《虎のスコアラーが教える「プロ」の野球観戦術》內文提到,日本情蒐小組觀察陳鴻文固定式投球動作啟動到投出最快秒數為1.4 秒,且不會連續牽制2次。更有媒體訪問鳥谷 敬時提到,情蒐小組提供陳鴻文兩個習慣作為發動盜壘的參考1.「固定式投球的動作較大且慢,而且投球啟動秒數固定」,2.一個打席只會牽制一次。因此鳥谷 敬發現當日投手的秒數是大於1.4秒,且已經完成一次牽制。
(三)持續觀察內野手的注意力:通常跑壘員也會觀察捕手和二、遊之間補位的機動性和注意力,而進行評估。當時守游擊的林智勝曾表示,發現鳥谷敬起跑時,自己第一時間並沒有跑向二壘,而是等捕手高志綱接到球後才進壘,是自己的疏忽,注意力不夠集中造成比賽不一樣的結果。

此外,執行時還必須注意什麼重點?
(一)進壘時必須要「滑壘」:為了避免進壘時降低速度,通常會要求跑壘員必須採行滑壘的方式進壘。至於要頭部撲壘還是一般的滑壘,則看個人的習慣,但如果進壘時不滑壘,將會降低速度,因此會要特別要求選手進行滑壘。
(二)打擊者進行掩護,降低捕手成功阻殺:通常打擊者會進行掩護,包括常見的先擺出短打後收棒的動作。但本文案例為兩出局,若已先擺出短棒方式干擾,則較無意,因此影片中可以看到井端弘和採取以揮棒(落空)的方式進行干擾,以降低捕手成功阻殺,掩護隊友上二壘。還有很重要的是,打者切記不要跨越打擊區做干擾,否則算妨礙守備,該名打擊者判定出局,盜壘跑者必須退回原壘包,得不償失。

九局上半,兩人出局,鳥谷 敬盜向二壘,這個戰術確實執行的很冒險,一人出局,輪到第一棒長野久義的打席時,一壘的跑壘員鳥谷 敬將觀察投手的重點放在投球動作是否大於1.4秒,等待作戰機會,後雖然長野久義擊出飛球出局,形成兩出局,讓得分的作戰變得更加嚴峻。因此必須得勇敢的推進,在獲得教練團「開綠燈」的指示,並想起在賽前開會時日本隊教練團提醒陳鴻文「固定式投球的動作較大且慢」、「1打席只會牽制1次」的2個習慣,加上面對井端弘和的打席時已經牽制一次,不可能再連續牽制第二次的情況下,以及特別留意二、游防守動態,隨即發動盜壘。
這些觀察到的資訊,成為加強盜壘動機最關鍵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