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上次歡樂戰報,過了有點長的時間,這段期間爵士先是經過戰績校正回歸,而後又遇到交易大限前的再一次重手拆隊,卻也還令許多人仍意外地,仍處於季後賽競爭者位置,趁著明星賽後的Break,為各位讀者分析這段期間爵士戰績電梯向下的原因,以及簡單分析交易後影響,做為季中大轉折的一次整理報告!

(1)傷兵浮現+狀態下滑+密集賽程
第一次歡樂戰報之後,爵士最大差異就是也開始出現傷兵問題。從Conley、Gay開始,到Olynyk、Sexton的打打停停,Markkanen亦有數場休兵。可能很多人想,各隊都有傷兵問題,爵士甚至星度不若別人?但誠如上次戰報所述,爵士這支季前人人不看好的拼裝車,之所以能有出人意表成績,主要在於1+1+1+1+1>5的良好化學反應,幾乎各個球員都有鮮明缺點,但當他們在新帥Hardy手上組在一起時,卻能產生驚人的互補效應。
But…如果其中異常適合的一位缺席了,頂上者或許就會折損這份流轉的順暢美好,再不濟也會讓這支天賦有硬傷的球隊,在應對某些陣型時少了關鍵輪替,進而捉襟見拙。以Conley為例,筆者認為部分球迷放大了這位現在防守退化、必殺拋投快消失老將的影響力,但不可諱言的是,他仍是陣中"組織傳導"最到位的後衛,在他缺陣期間,爵士明顯在場上慌亂時,找不太到人選穩定節奏-期間眾多惜敗比賽,倘若有他,能否多拿幾勝,現在的西區排名又會是?

傷兵因素外,同時間狀態下滑+密集賽程一起來,更加深了這種「靠每個零件互補奏效系統」的降效情況。季初許多外電就咸認,爵士亮眼戰績是靠那群有被捨棄感,亟欲證明自己球員們的腎上腺素爆發效應;但如果效力退了,球隊還能維持在同層級戰力嗎?答案是,即使球員們仍很努力求勝,這種腎上腺素效果褪去後的下滑情況,仍不可免-否則他們就是全明星了。
影響最明顯者,首推仍在隊時的首席射手Beasley,10~11月尤其靠他神勇三分救了數場勝利,但進入2023,一月僅32.1%,二月更只有26.3%的三分命中率,直接讓還是進攻相當靠三分的爵士,威嚇降了一階。類似狀況同樣發生於Olynyk,打打傷傷,加上體能消耗造成的下滑,原本靠他超過四成的神準三分,得以有效拉開防守圈+致命外線打擊,進而發揮傳導長才,但傷癒後狀況明顯不在同個檔次,從而也影響了團隊進攻的流暢。除了這兩位輪替大將,兩位傷歸且相對年邁的老將Conley與Gay,也彷彿需要重新暖機(命中率都極低)-同樣又是在「靠每個零件互補奏效系統」,一群缺點鮮明/攻防有一好沒兩號陣容中,會被放大的問題。
如果這時候爵士還遇到聯盟最密集疲倦的賽程呢?強度見仁見智,但在一月中前,爵士在遇到傷兵亂流情況下,還長期領跑最多出賽數(很長一段時間,都比出賽最少球隊多打5場+最多B2B),進一步累積疲倦惡化狀態,戰績能不校正回歸嗎?
(2)慘澹的團隊籃板與防守
這段期間,爵士隊戰績消長的關鍵癥結,反映在比賽內容,則首推團隊防守的積弱不振。攤開來看數據排名(截至交易前),讀者們便可清楚知曉:
- 團隊防守效率NO.26
- 對手失誤得分聯盟NO.22
- 對手二次得分聯盟NO.28
- 對手快攻得分聯盟NO.29
- 對手油漆區得分NO.27
- 對手進攻籃板聯盟NO.27
- 對手三分命中率聯盟NO.15
- 場均失誤數聯盟NO.22
- 失誤率聯盟NO.25
進一步解釋為何形成這樣的數據排名。簡單說,主帥Hardy現在的用人攻重於守,加上傷兵效應,導致球隊非常倚賴幾位後場主力/負擔大量時間,偏偏一眼望去,幾位都偏矮且防守平庸,加上禁區主力都是體能不算優越的白塔,導致整體籃板保護的孱弱(對手進攻籃板&二次得分皆為聯盟後段班)。
球隊為了提升籃板保護&護框威嚇,加上個人又有表現亮眼,不僅讓Kessler上先發,也增加了不少時間,可於此同時,後場主力時間未受影響,明確減少的就只會是側翼組,速度平庸長人+身材劣勢後衛群的主戰輪替,在當代球風下防守出問題也就很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