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運動傷害處理原則:PEACE & LOVE (II)

PEACE & LOVE是英國運動醫學雜誌於2020年發佈新的運動傷害處理原則,針對過往的治療策略如PRICE(保護、休息、冰敷、壓迫、抬高等)做了些修改,提供一般民眾基本的觀念跟初步處理方式,本篇文章會介紹每個字母所代表的意涵及原則,但因為每個人的病症、身體狀況不同,還是以主治的醫療人員的建議為準。

延續上篇文章:運動傷害處理原則:PEACE & LOVE (I),

當急性期、受傷幾天以後,即可開始LOVE的步驟:

請繼續往下閱讀

 

Load, L(受力、負荷)

「在疼痛、症狀不會加劇下,給予受傷的部位,適當的受力、壓力,能讓結構更穩固、修復地更完整、增強組織耐受度等」

大多的運動傷害其實都是需要靠「自己訓練、運動」,更明確地,是需要「機械性應力(mechanical tension)」,當身體接受到機械性應力時,會引起一連串的化學反應(如mechanotransduction),進而讓膠原纖維、肌纖維等生長得更健全,這樣的現象適用在身體各種軟組織如皮膚、肌肉、肌腱、軟骨、韌帶、骨頭等。

從剛受傷到能回到運動場上,身體會經歷發炎期、增生期、重塑期等,而施加受力、負荷(loading)對於增生期及重塑期極為重要,就像是跌倒衣服破掉以後,除了先把衣服擦乾淨(發炎反應、消毒),再來是把毛球、脫線的地方剪掉(破壞沾黏、疤痕),最後一定要補丁、用強韌的針線把裂開的地方修補起來(如同增生跟重塑期,需透過復健訓練、運動治療等)。

請繼續往下閱讀

Optimism, O(樂觀)

「對受傷、痊癒,保持正面及樂觀的態度」

生理不只會影響心理,心理也可能反過來影響生理,越來越多研究發現,緊張、焦慮、悲傷等負面情緒,可能延緩受傷的恢復,我個人認為背後的原因非常多,當抱持比較負面的情緒,可能就「變得更不想動」、「對醫療處置、治療變得比較消極」進而導致治療效果不好。

同樣地,當自己心裡有一個清楚的目標、持正面的態度時,我們對忍受不適、疼痛的能力也較高,例如重訓時忍受著肌肉的不適、痠痛感等,另外,心理的影響也比我們想像中的大很多,例如馬拉松選手看到終點就在眼前時,原本身體快要受不了,但為了衝線突然變得很有力氣,又或是衝進火場裡救小孩的父母,可能出來以後才發現身體有多個燒燙傷,等小孩安全以後才感到疼痛。

Vascularisation, V(促進血液循環)

「進行不會使症狀、疼痛加劇的心肺、有氧活動」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受傷後提早開始活動(Early mobilisation)、甚至輕中度的有氧活動,對促進血液循環、降低疼痛、組織癒合等都有相當的幫助,但前提是動作過程中不應該讓疼痛或症狀加劇(代表著對受傷處仍有過度的受力),而心肺運動的強度目前仍沒定論,建議以自身舒服、能減輕症狀的強度即可。

Exercise, E(運動訓練)

「透過運動訓練來恢復及提升肌力、關節活動度、本體感覺等能力」

Exercise在英文上,不單純只是中文翻譯「運動、活動」的意思,更像是「運動訓練」,也就是動得要有目的、計畫,並且必須是要維持甚至提升身體的能力,

因此這邊的運動不是隨便的亂動,而是根據受傷後的需求來擬定復健訓練、運動課表,以腳踝扭傷為例,就需要配合腳踝穩定性的訓練,例如單腳站立、站在不穩定平面,還有小腿及腳踝的肌力訓練,如踮腳尖、分腿蹲等動作。

PEACE & LOVE算是現今較新的運動傷害處理原則,適用於非運動醫學專業的人,在遭遇運動傷害時可以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但每個人受傷、身體狀況不同,因此還是以自己的主治醫師、物理治療師、運動防護員等專業的建議為準,最後還是提醒幾個重點「完全休息反而不利於恢復」、「冰敷可能延緩組織的修復」、「主動治療、復健運動的重要性」、「受傷不是放在那邊或交給別人就會好,需要自己主動的參與。」

 

『​希望透過所學,將運動醫學、運動科學、運動訓練等知識,用最簡單的語言分享給需要的人』

–陳曉謙 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Facebook 粉絲專頁IGYoutube部落格

#PEACEANDLOVE #PEACE #LOVE #sportsmedicine #sportsinjury #physicaltherapy #rehabilitation #strain #sprain #muscle #tendon #athlete #physicaltherapist #athletic trainer #coach #CSCS #運動傷害 #物理治療 #復健 #肌肉拉傷 #韌帶扭傷 #運動員 #運動 #醫師 #物理治療師 #運動防護員 #教練 #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陳曉謙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