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我的看法,是因為對某些「鍵盤球迷/鍵盤評論家」有預存敵意。但不得不說,你我時常能在社群媒體、網路論壇...瀏覽到的體育評論,很多確實都是毫無價值的空話、不然就是沒什麼根據,純憑感覺胡說八道。例如對我來說,「球是圓的,打了才知道」就是一句故弄玄虛的空話,因為世界上顯然不是只有棒球,屬於「做了才知道結果」的事情;也沒人會真的認為,自己能百分百準確預估未來(弔詭的是,人做任何事之前,其實都會先評估後果...然而若有人想對棒球提出預測,卻總能看到有一群人喜歡嚷嚷「打了才知道」,並對任何預測不屑一顧)。
若要繼續舉例,「球速快但控球不好也沒用」,通常也被我歸類在「為什麼你要花時間講大家都知道的廢話?」的範疇。呃,我們當然知道,沒人能百分百預測未來。也沒有人會否認,控球對所有投手來說都很重要。但請不要因為懶得思考、沒能力做出合乎邏輯的預估,就說球是圓的並放棄思考;也不要因為控球是一項重要技能,就忽略棒球不是只有這項技能重要。鍵盤球迷的空話語錄,我們可以繼續列個三天三夜,只是那並非本文主題。我們今天要講的是金河成,一位從很多角度來看都不太起眼、承受各種質疑,實際上卻很優秀的選手。
「打了才知道」,不僅可以做為懶得思考、畏懼預測錯誤、無心蒐集資料做分析的球迷,最簡單方便又能看起來有點玄學的辯護詞;也時常被用來詆毀技術優秀,只是還沒真的打出成績的球員。對這些人來說,即使某位年輕新秀的技能再怎麼完整、各種「工具」多麼出色,力量好、跑得快、球路犀利、選球眼準得嚇人.....終究還是有一群人會說「那又怎樣,打了才知道,還沒打就再造神」。雖然我們不知道,這些人說這些話的意義是什麼 — 上場打完才能有成績、有數據,不是大家都知道的廢話嗎?
總之,他們依舊樂此不彼地繼續講這些空話,然後就停止思考。
相同情況,也屢試不爽地發生在許多優秀的海外選手身上。包括大谷翔平在內,任何技術條件再怎麼優秀、哪怕是肉眼可見的獨角獸,就是會有人說「去MLB打了才知道」,然後終止一切任何有意義的預測及討論。這種懶於思考、畏懼預測、又不願意坦承自己其實欠缺相關知識的人,通常只能採用一些淺碟論述,替自己未經證實的觀點進行微弱辯護。本能地質疑所有亞洲職棒選手,就是很典型的案例。無一例外,每當MLB以外的職棒聯盟輸出優秀選手,特別是來自日、韓等亞洲國家,許多人總覺得這些球員不可靠、風險高,即便他們沒有任何論述基礎。
做為旅美選手輸出大國,日韓當然不是沒有「出口」過失敗品。就算先忽略年代久遠一點的案例,一般人大概都說得出秋山翔吾、筒香嘉智甚至朴炳鎬...這些失敗投資。然而,任何投資都不可能有100%成功率 — 即便直接從MLB自由市場簽人,失敗率通常也都高得嚇人 — 每出一個松井秀喜、鈴木一朗,就會有另一個井口資仁、福留孝介(雖然我會替他們辯駁,這些早期有名的「失敗品」,實際上成績沒那麼糟,只是不如日職時期頂尖);如果松坂大輔、井川慶被歸類為失敗組,那田中將大、達比修應該就沒那麼差。
金河成不是大谷翔平,當初簽下他的教士隊也知道這點。即使挾帶屠殺韓國職棒的成績,金河成依然僅簽下四年2800萬、放眼當今市場行情,根本不值一提的價錢。光是今年FA,就有將近70人拿超過年薪700萬......舉例來說,這筆錢甚至連Brandon Belt,一位去年進攻產值低於平均、只出賽78場且高齡35歲的一壘手都買不起。攤開包括金河成在內,許多旅美選手簽下的合約,其實不難發現,即便他們往往是國內職棒佼佼者,MLB球隊投資時所設定的期待,充其量也就是大聯盟堪用水平。
如此看來,某些人總因為這群選手轉換聯盟後,通常難以複製國內時期頂尖成績,就替所有旅外選手都貼上不可靠、過譽、造神、水貨等標籤,似乎沒什麼道理。雖然像秋山翔吾、朴炳鎬、金賢珠或筒香嘉智...這類一事無成的案例的確大有人在,但若真的要細究,過往頂尖旅外球員轉換到MLB連堪用水平都不到的案例,其實更接近少數而非通則。如果朴炳鎬和金賢珠,說明韓職強度註定僅能輸出水貨,又如何解釋柳賢振、吳昇桓甚至姜正浩這類成功案例?本文主角金河成,又能否算是優良輸出品,以及他到底是多好的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