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時常在體育媒體看見許多運動員、教練分享各自對運動的願景及理念,但這回很高興能專訪現任民進黨立委吳思瑤,請她分享個人對臺灣運動發展期許,採訪過程中,思瑤委員顛覆外界對政治人物大談運動政見的刻板印象,就連畢業於臺灣體育最高學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管理學碩士的我,也都相當佩服。

走進立法院會議室,等待思瑤委員到來時,內心充滿期待和好奇,畢竟第一次邀請政治人物在體育媒體分享個人的運動願景,在會議桌上,可看見一本厚重且精美的資料夾,該資料夾是委員於第十屆任期,針對教育部(含體育署)的質詢簡報統整,裡面都是委員針對臺灣許多運動現況,整理出的統計數字、數據、圖表及建議,不過最讓我感到驚訝地方,在於委員即便沒有打開資料夾,也能言之有物,講出很多有關體育的豐富內容,即便是體育科系出身人士,也未必能像委員觀察得這麼透徹。
在短短30分鐘的專訪,委員不僅簡單描述個人的運動經驗,還很有條理,且具邏輯性地觀察臺灣體育現況,更以「新興國力」、「團結國力」、「全民運動」、「新興運動」、「性別平權」等5大核心,來闡述自己對於運動政見的架構理念。
西班牙遊學帶來的啟發
擁有輔仁大學日文、西班牙文系雙學士學位的吳思瑤,回想過去於西班牙遊學,擔任交換學生時,也使她對臺灣的體育教育有感而發,「那時正值西班牙夏天,很多西班牙民眾都會去沙灘、海水浴場玩水,可是我卻不會游泳。」

正當遊學時所待的寄宿家庭詢問吳思瑤,為何不常跟同學都海灘出遊,甚至一直鼓吹她從事水上運動,但她都無動於衷,最後才透露自己不會游泳的原因,「我被那些西班牙人給笑死了,他們笑說台灣是個島,且四面環海,很訝異我竟然不會游泳。」當下吳思瑤不只恍然大悟,還察覺臺灣體育教育上的缺陷。
早期傳統思維的犧牲者
過去臺灣因升學主義、大學聯考,及不重視體育課程等綜合因素,使早期學生的體育課經常被拿來填補學科,而吳思瑤也身受其害,「在我求學過程中,體育課往往都是被犧牲的,讓我無法成為將體育視為正常教育及生活的族群。」這點燃吳思瑤日後當選議員、立委後,積極在校園推廣運動的主因,更懷抱要讓運動成為民眾日常生活的願景。
我們不見得不會運動,只是沒機會接觸!
雖然從小並未培養運動習慣,但吳思瑤笑說:「如果勉強講自己喜歡的運動,應該是騎腳踏車,在騎乘當中,可適時調節我的身心。」同時不間斷加深推廣體育的決心。

身為「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的委員,吳思瑤表示,體育署在教育部轄下,更應該搭配自身的督導問政,「這樣我就可以比較有系統性地關切體育政策,也促使我必須了解各種運動項目的發展及現況。」
體育政見5大核心
吳思瑤指出,自己給予些針對臺灣體育的建言,常圍繞幾個核心理念,首先是「新興國力」,也是種軟實力,對比過往至今臺灣重點投入的半導體、生醫、醫療等臺灣於國際表現較為優異的產業,體育值得更多投資,「我們過去在講國家實力、能力,都會講該國的硬體建設,科技、醫療,但臺灣需要更多的軟實力,而不是硬體大於軟體,軟實力是需要被培養的。」
臺灣需要更多的軟實力,而不是硬體大於軟體!
吳思瑤認為,在眾多與軟實力相關議題中,體育無疑是擁有不同面向的新興國力,且延伸出第2個核心「團結國力」,該核心理念更容易奧運、亞運、世大運,及各運動項目重點國際賽事等大型國際賽會舉行期間給呈現出來。
新冠疫情帶給全球衝擊,使東京奧運被迫延到2021年舉辦,而臺灣疫情於2021年春季尾聲爆發,也是在東奧前2個月,「那段時間是臺灣正被疫情打到藍綠最分裂時候,每天都在吵疫苗和防疫規定,可是一到東奧,國人暫時拋開政治上的對立,齊心為臺灣選手加油!」那時的臺灣是團結的,忘掉疫情所產生的政治對立,全體國人團結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