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筆直書,直抒胸臆。在這裡我會分享個人對大聯盟時事議題的觀點和想法
美國職棒大聯盟在 2023 年賽季,要實施投球時鐘、守備佈陣限制、加大壘包等新規則和新器材,成為全球棒壇矚目的焦點。這些新規則當中,又以投球時鐘引發最多討論和話題,畢竟這可說是大聯盟史上第一次,在每球之間加上比較嚴格的時間限制,而且確實執法。
許多人也因此好奇,究竟有哪些投手受到新制投球時鐘的影響最大呢?大聯盟過去幾年已經有在小聯盟進行投球時鐘規則的實驗,有些年輕投手已經經歷過,但還是有很多投球節奏較慢的資深大聯盟投手,本季將第一次受到投球時鐘的束縛。現在就請透過本文,一起來瞭解哪些知名投手,可能會需要做出比較大的調整和適應吧。
大聯盟投球時鐘即將在新賽季上路,目前則是已經在春訓熱身賽啟用,製造了不少討論和新聞。基本規則其實不難理解,從投手拿到球起算,到投手「啟動」投球動作為止,壘上無人時 15 秒,壘上有人時增加到 20 秒,至於打者則是必須在計時器掉到 8 秒以下之前,整個人站在打擊區內並且「注意力」放在投手身上。
假如投手違反投球時鐘規則,罰則是多記 1 顆壞球,反之若是打者,便是多記 1 顆好球。其他細節的規則還有,打者每個打席有一次喊暫停、重設投球時鐘的機會,而投手則是握有 2 次退板牽制,重設投球時鐘的機會。如果投手第三次退板牽制,沒有讓壘包上跑者出局,那就會成為投手犯規。
在這些規則底下,大聯盟投手在每球之間的出手勢必得依循時鐘和裁判的執法,沒有什麼規避和閃躲制度的空間。當然,對於部分本來就已經在小聯盟經歷過投球時鐘,或者是本身投球節奏就十分明快的投手而言,投球時鐘對他們的影響並沒有那麼大。例如大都會資深王牌 Max Scherzer 就覺得投球時鐘的規則反而對他有利;可是並非所有大聯盟投手的投球型態都跟他們一樣。
過去投球節奏較慢、每球出手所花時間較長的投手,可能就得做出比較大的調整,來適應大聯盟的投球時鐘年代。而在這些投手當中,不乏棒球迷耳熟能詳的大人物。透過大聯盟 Statcast 的「投球節奏」數據,我們因而能得知哪些明星投手,球與球之間的出手所花的時間比別人更長。
最出名的莫過於二刀流好手大谷翔平。大谷在擔任投手的時候,不管是壘上無人,還是壘上有人,所花的時間普遍都滿長的。以壘上無人來說,大谷去年球與球之間所需時間的中位數是 21.7 秒,壘上有人時則是 26.9 秒,都在全聯盟至少累積 500 球樣本以上的投手中,排名前 10 慢。
值得注意的是,大聯盟「投球節奏」數據計算的是投手投出一球,到投出下一球,中間所需的時間,而不是單純看投球時鐘計算的區間,所以數字上會看起來比較長,但這些數據拿去跟聯盟其他投手做比較,仍然可以看出一名投手他的節奏快慢程度,絕對還是有其參考價值。
此外,大谷在壘上有人時,有將近 30% 的出手間隔時間超過 30 秒,算是把節奏拖得相當慢。在新賽季,他應該會有意識地加快自己的投球節奏,以避免投球時鐘違例的情況發生。
除了他以外,大谷的同鄉前輩達比修有,也有類似的問題。去年達比修在壘上無人時,2 球出手所需間隔時間的中位數是 21 秒,壘上有人時則是 25.1 秒,2 個數字雖然都比大谷好一些,可是同樣在聯盟裡算是「慢郎中」型的投手。
而且對於大谷和達比修更不利的是,由於他們都要去代表日本國家隊打 3 月份進行的世界棒球經典賽,因此無法參與到大部分的大聯盟春訓熱身賽,也就是說比起沒有去打經典賽的大聯盟選手,少了許多例行賽前實戰適應新規則的寶貴機會。
這是因為經典賽採行的規則,仍然是以 2022 年的大聯盟規則為主題,沒有導入投球時鐘等新規則,所以等大谷和達比修會到大聯盟母隊之後,他們要以更快的速度去調整自己,才能在例行賽開打時進入到適應投球時鐘的狀況。
在 2 名日本投手之外,達比修的隊友、2018 年美聯賽揚獎得主 Blake Snell,同樣也是以「拖」聞名的投手。雖然在壘上無人時,Snell 的節奏是 19 秒,算是比較明快,但他在壘上有人時的落差很大,特別會拖,節奏來到 26.6 秒,而且他有超過 30% 的時間間隔超過 30 秒,投球速度大幅減慢。
Yuda Chen
大都會資深王牌 Max Scherzer 就覺得投球時鐘的規則反而對他有利,結果他熱身賽時就炸掉了
李秉昇 Jacky Lee
Max Scherzer 是在測試投球時鐘極限,試圖把投球時鐘當作自己的武器,來掌控打席的節奏。他不在乎熱身賽的數據(實際上對他這樣身份的投手而言也完全不重要),只是想知道規則跟裁判的底線在哪裡,其實是很積極想要利用這個規則的作法,非常有智慧而且聰明。等到例行賽開始,他應該能更有效利用投球時鐘的規則來讓打者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