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3/03/10

漸漸變小玉-淺談王柏融的演變。

王柏融是如何從大王慢慢變成小玉,又變成滾玉?這不是一朝一夕變成的,甚至可以追溯到他去日本的前一年,本文將簡單談論整個演進的歷程和可能的成因。

M.A.R.K

唉,台灣投手去日職,多半回國後還有能力一戰,但打者卻通常都是回國時就整組壞了了。或許大王續留日本的真正目的是想在花一年時間證明自已???

大艦巨砲主義萬歲!

也許是這樣想沒錯,可是看看整個2022年,他在二軍能打出來我們都是知道的,在火腿,教練不太像會把他放在一軍陣容表裡也是知道的,就會覺得「那這張在火腿的育成約,到底有什麼意義」……

雖然是不看好,我也希望他能打出意義來,遲開的花朵也是花,不要都不開就沒了,我會真的很傷心。

M.A.R.K

我也希望大王能在日本打出成績…

M.A.R.K

也真心希望今年的大王可以打出成績了…

Steve Liu

投手回來廢掉的比例絕對不會比較少喔

張誌家、姜建銘、志龍大仔.............少數沒被魔改真的還能投的我只想得到大郭、許銘傑

大艦巨砲主義萬歲!

張誌家2009年如果沒有被洪一中特攻應該算能用啦,應該……

職4起看球人

@大艦巨砲主義萬歲! 虎兄,我查了2009的逐場出賽,張沒有被爛用啊???

大艦巨砲主義萬歲!

@職4起看球人 他從5月5日到5月20日被連操三場超過100球,之後就有一點回不去了,記錄上看起來是沒什麼問題,實際上揮臂又從正常揮臂變成卡卡揮臂,不然他在2009年應該有機會更好…

職4起看球人

@大艦巨砲主義萬歲! 雖然虎兄很棒,這點著實不太認同,剛有去覆查,是連3場100球以上啦,但都投1休6,還有投1休7的...當時也不是彈力球..如果這樣的量就壞了,只能說張誌家本來就壞了..

大艦巨砲主義萬歲!

@職4起看球人 對啊,他本來就壞了,就是壞掉過的投手好像有點起色,馬上就又弄壞,又不是全新品怎麼能這樣操(扔)

老王

2018年初赴美自主訓練回來後,大王講了一句話”左右不平衡”,沒解釋其中意義. 自2018年他中職最後一個球季起,打擊策略大大改變, 封印向中左外野打擊的強項,極偏好拉打,該年打擊狀況已經下降,一直延續到火腿打球,表現越來越差,失去自信.

2015~2017年,他是全方位打擊, 很多中間進來或外角球會向中外野全力揮擊, 例如2017年2月台日對抗賽對則本昂大的中外野全壘就是針對中間進來的滑球特意向中外野揮擊. 其實讓他出名的U21二分打點三壘安打,也是他刻意向中左外野全力揮擊的結果.

在近日方昶詠的影片中,育成自聘的美國教練在地上擺了3個球,分別是拉打/往中外野打/反方向打時, 用球棒甜蜜點擊中球的最佳擊球點,往中外野打的點在本壘前方, 拉打更前面,而朝反方向打則是本壘板上方. 他要求向反方向打擊要全身,包含肩膀都要完整轉動,進行鞭打,才能打出強勁的球; 而非一般教練教的”推打”,即肩膀轉一半,用手腕力將球推向反方向. 此外,拉打的擊球點非常前面,從身體啟動至打到球,花的時間比往中間打/反方向打更長,必須更早啟動.

2015~2017年的大王針對中間低及外角球,他身體會朝外角方向傾,接近球,進行推打或全力鞭打。他向反方向鞭打做的很好,也是現在林立的強項.

針對外角球,因為身體已向前傾,當時的大王做若未揮棒,右腳會朝本壘踏一小步,以支撐重心。那幾年,他的長打會出現在左中右外野任何角落. 自2018年球季起,朝外角傾的習慣消失,他封印了向中間及左外野的揮擊,極偏好拉打,任何球位都想拉,若被外角低球騙到,他會直接蹲下,用手腕勾向右半邊. 拉打/勾打到反方向的球,容易打在棒頭上,去勢不強,容易被佈陣解決;就算安打,大多是一壘安,破壞力不強,所以對手很愛用外角球對他.

2018年他全壘打大幅減少(31-->17),打擊率降由0.401降至0.351,印象中是中職第3. 此外,除非是很甜的球,否則他第一球幾乎不會出棒. 2018起,對手第一球大多投外角變化球,搶得好球數的機率很高. 那時我很疑惑…之前幾年他早就推打出去了,如今為何不打? 是因為容易拉打成滾地球嗎? 而且…會有日本球隊想要衰退中的大王嗎?

赴日後的第一個春訓,他採全方位打法,打擊率約6成,長打超多,被選為春訓MVP. 但一進到正規球季,他恢復2018年的打擊策略,日職一軍投手控球更好,第一球大多是外角好球,他不揮,常從1好0壞開始,被迫對指叉及外角低球出棒,打出的球不強,三振率高. 在PTT上常被笑…一看二碰三出局.

除了上述改變,赴日頭兩年,他為了不揮空,特意將球跟進來打. 一般而言,拉打的擊球點一定很前面,擊出的球才能強勁. 他"球跟進來再拉打",這非常矛盾,常勾打成軟弱的右半邊滾地球,被鄉民笑是”滾玉”.

再者,他在日職打到沒信心,思考都亂了. 赴日的第二年,有一場比賽第一打席是一支游擊手上空的隱形失誤,被判定安打,有一打點, 當日已算可交差. 第二打席上場時,一二壘有人,沒人出局,頭兩球都壞球,下一球好球的機率很高, 第5棒職責是積極出棒,賺打點,應全力揮擊. 結果進來了一個145公里的失投紅中球,大王完全沒有出棒意願,最後被三振…他已經亂了.

還有一點很怪, 他在日職前面三年春訓/夏訓時都採四割男時期的全方位打擊策略,打擊表現很好; 一進到球季,便封印左中外野的打擊,堅持拉打,表現很差. 2021年曾有一段時間,他在一軍場場2安,長打率極高,有幾支長打是推打及故意揮向中外野,也有2支安打是打第一球. 原本以為他大復活了,但3場比賽中打 2支全壘打之後,他Joey Gallo上身, 再恢復全拉打模式,之後又鳥了.

”大艦巨砲主義萬歲”的這篇文章中提到的第3年,大王三振率提高,打擊表現上升. 據媒體報導,原因是他放棄前兩年”球跟進來再打”的想法,改為全力揮擊.

去年(2022)大王表現很爛,球季末上一軍畢業旅行,打了一支二壘安打,大部份人看到的是很醜的準備姿勢,我看到的是他”刻意揮向中外野”!!!!! 今年火腿春訓2支安打中有一支是推向左外野手前的一壘安,WBC熱身賽有2支刻意擊向二壘方向的平飛安打.另一場球,也看到他面對外角球,身體向外角傾,其中有2次因沒揮棒,右腳向前踏一小步,讓我看到一絲希運,他想改變擊球策略了嗎? 但這些行為卻一閃而逝. 其他的熱身賽仍是極端拉打模式.

正式比賽對巴拿馬,一顆外角球打成三壘旁擦棒小飛被接殺. 一顆失投到2號位的球拉成一壘手方向的滾地出局. 另一顆失投到紅中的球打成右外野手前方的軟弱小飛出局. 不只外角球打不好,連失投球也掌握不好,看來他狀況極差. 我希望今年他年打掉重練,恢復全方位打擊模式.

大艦巨砲主義萬歲!

其實那個「刻意拉打」他不是真的在拉,而是棒頭比手先出去撞到球,變成outside-in,也就是你講的「跟進來再拉」,然後這種狀況頻頻發生結果怎麼調整都不對,我真的是覺得他不適合日本,日本也不適合他。

老王

即便是少棒球員也知道打擊時須以下盤啟動,帶動腰/肩/手, 準備動作時前兩手握住球棒球的角度(例如小臂與棒子夾角90度),一定要維持住,在身體轉動後撐到最後一刻再釋放棒頭,甩出去,才能使球棒速度達到最高,打得遠,這在高爾夫的術語叫”延遲釋放”. 正常而言,在打到球之前,手一定在棒子(桿子)之前. 此外,單純以動能上看,球棒是有重量的,身體及手沒先動,根本帶不動棒子,棒子是被手拖動的.
你說的棒子早於手,大多發生在身體及手已啟動,卻發現來個比預期慢的球,或是更偏外角的球,此時身體及手的轉動暫停,用兩手手腕力驅動球棒來勾球,才會發生棒頭早於手的狀況. 每個球員都曾有這種狀況,大王當然也有, 但他2018年起很多次突然蹲下來勾外角低球,看來很怪異,讓我印象深刻. 而他平常都對所有進壘角度都用力轉動身體及手,打向右半邊,這不是拉打是什麼? 對於內角球及中間進來的球,拉打很合理,對所有外角球都拉打才是大問題.
不是不能拉打外角球,WBC熱身賽時,張育成有幾支安打是拉打外角球到左邊,但他是前傾身體去打,讓球棒甜蜜點更靠近球. 且熱身賽被他打安打的都是土投,相對於美職,這些人球速較慢,育成有較長時間對應,他出棒又快,進來的外角球早已在他掌握中,可打出強勁的球.
我認為不是大王不適合日職,只是他自宮了自己的強項,而且攻擊模式太固定,讓對手可以從容對付他(內野手佈陣,第一球外角變化球穩定的取得好球數,之後再外角低/指叉連發,其中穿插一兩顆內角變化球).
附上他2015年12強時鞭打外角球的影片,這是他原本比別人強的地方,但從2018年起已不復見.
https://youtube.com/watch?v=ibrCLpZ2e-g&feature=shares

Давид Александр

黃鎮台 要負最大的責任

Давид Александр

台灣最可恥就是支持王的粉絲,這些人全都是垃圾

fb - 邱仕丞

您不也在這裡嗎?(笑)

calos.lee

自己只是個愛看棒球的迷,對於技術是個完整的大外行,但如果對照他在CPBL的打擊影片,還真的很明顯揮擊的完整性差了一大截,現在的揮擊看起就是很卡的感覺。

連外行人都可以覺得很怪,球員自己真的沒感覺嗎??

大艦巨砲主義萬歲!

我覺得他在放鬆狀態下是自然打的,如果是這樣,就變成教練沒辦法解決他的問題,因為不是「有壞習慣一直用」,而是一旦亂了套,就會狀況百出,所以就會重複「我找到感覺了」「又狀況不好了」的循環,大概吧。

佳偉

他會恢復的...........我衷心期望!
怎麼樣都帶著我的一絲絲祝福前往異鄉,實在是不忍心責備啊!

大艦巨砲主義萬歲!

我能懂那種心情,就,希望他打好,看到他打不好就會很抓狂,抓狂的原因是「你怎麼能這樣辜負我的期待」。

Danny

現在的他真的是把當年什麼四冠王、四割男各種光環徹底消耗殆盡啊,巴拿馬那場也是上來就滾來滾去,蠻難想像會有一天看他打擊是這麼心累的事情

大艦巨砲主義萬歲!

現在說到「中職打者水平很不錯」,他就會被拿出來當反例使用,真的是沒想到會有這一天。

paul840425

虎大:說實話,如果沒有疫情,經典賽是如果2021年舉辦,吳念庭應該不會錄選。然後2023年經典賽,因為吳念庭和王柏融都入選,兩個人在這次經典賽表現,被拿來做比較。說真的如果王柏融沒入選中華隊,還可以說在國外打不好。這次入選中華隊,而且還在台灣辦,變成大家張大眼睛看你表現如何。

大艦巨砲主義萬歲!

強者本站作家CHLin就有跟我聊到「吳念庭揮棒非常完整,王柏融都在翻手腕」(大意如此,非原文),都在打日職,當然會被拿出來比。如果早兩年辦我們還有能打的朱育賢、能打的陳俊秀和能打的林泓育,想起來晚了兩年,傷害真的太大……

Nash Kuo

還有還沒退步的江少慶。

大艦巨砲主義萬歲!

@Nash Kuo 嗚嗚嗚嗚嗚別再說了嗚嗚嗚嗚嗚他是怎麼能變成這樣啊(痛哭)

paul840425

虎大:題外話問一下,這次中華隊預賽結束後,會有總結文章? 然後今年中職開季後,還會寫週報?還是有空檔寫大貝湖專欄? 我知道虎大工作很忙,辛苦你了。

大艦巨砲主義萬歲!

預賽結束的話喔,我會看看吧,最近每個月的加班時數都在勞基法上限,我盡量爭取(XD),不過想講的話在「一球之差」那篇講完了,那到現在看,那篇很可能就是結論。(看看別組都在尻出牆,我們想串連串不起來的慘況)

Elbert Craig

觀察類似但我想說得更直觀一點,王的問題我認為有幾點1.揮棒更依靠上半身肩膀的力量帶動而不是利用軀幹旋轉的力量帶動揮棒。
2.雙手起始動作過前沒往後拉,刻意縮短揮棒軌跡造成過短過斜,棒子因此過晚進入擊球平面,造成擊球時只有一個點而不是一個平面,當球打到這個過斜的擊球點的下緣時就容易鳥滾,上緣就會變鳥飛。從側面看像是一個淺盤的V字型而不是淺盤的U字型,既然是V,擊球自然只有一個點而且容易翻手腕,
3.這種類似砍劈打法的擊球方式正是中職在成立至2010年以前最常見的擊球方式,所以以前的中職正是最常出現鳥滾鳥飛的鳥打聯盟,一直到10多年前開始改變這種打法學習美式揮棒,中職的打擊才開始肉眼可見的進步進入打擊聯盟時代,近幾屆經典賽的打擊成績更足以證明這一點。中職的打擊確實進步了。
4.反觀王的打擊模式反而越來越變回以前砍擊時代的打法,他現在的揮棒只是砍擊鳥滾時代的某種變型或進化版而已,打控球差的土投看不出問題,但一碰上高階投手只要多對戰幾次很容易就能抓著你的弱點打。
5.我個人的看法是可以試試看向前滑步縮短,讓驅幹能提早開始啟動旋轉帶動揮棒,改掉過分依靠上半身揮棒的毛病,另外雙手啟動位置向後拉,並改掉過短過斜的軌跡提早進入揮棒平面,還有不要在鏡頭面前表演表情秀了。

大艦巨砲主義萬歲!

其實,你講的「改變」就是他在剛進職棒的時候的打法,也就是說,他這幾年的修正全都是一場空……(如果他球路辨識好一點,完全就能正常攻擊高階投手的球路,也不用刻意縮短揮棒軌跡了……)

olddusttaco

這裡好多專業見解,真希望大王能有機會看看,結論就是找回2016的初心。當年屠殺中職、就算是彈力球成績,在日職也不應該如此不堪,看到今年二軍表現也沒起色,大王的未來在哪裡? 如同巨砲哥的文章所形容,讓我們這些曾經支持大王的球迷感到心酸不已。

我終於瞭解了安西教練的心情。

2018年王柏融要出去的時候,其實我是不看好的,不看好歸不看好,還是希望他能打出一點東西,不為什麼,因為他是中華職棒打擊天分最好的球員,沒有之一,然後去了日本,蹲了四年,現在要邁入第五年了……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結果我現在的心情就跟安西教練看到在美國的谷澤一樣,就是這張圖。

 

 

簡直一點進步也沒有
這好像算安西教練的名場面
截圖取自網路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先不要說進步,反而是退化了。

要說到王柏融的弱點,從他進職棒開始就沒變過,只要有人有能力把有品質、有控制而且速度高於140以上的直球丟到他的內角腰帶,就能輕鬆讓他出局。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好的案例,就是賴鴻誠。

賴鴻誠除開手臂出問題的2017年,對上王柏融21次,只被打出包含一支全壘打的2支安打。反過來說,就是賴鴻誠的直球他都沒辦法有效應付,更別提在日本是一堆控球和球速都在賴鴻誠以上的投手,要處理他不是什麼問題。

王柏融很清楚自己的弱點,當然,日本投手也知道,所以他第一年在NPB是吃足苦頭,被三振率拉到19.1%、BB%則落到7.3%,他在臺灣的時候這兩項數字都是9左右,可以知道臺灣投手多半殺不了他。

經過2020年的二軍潛沉,王柏融的2021年變成是拿三振換長打,他的三振率來到26.5%,打擊率比以前差一點,長打卻好很多,BB%也成長到8.8%,在打擊率比2019年低下的狀況下,OPS反而從.647上升到.750,OPS+來到118。

雖然有閃左投,不過證明王柏融在日本是有長打能力,也能打出好成績的。

問題就來了:2021年的好表現沒有給他2022年的舞台,反而讓他失去先發位置。

其結果就是,王柏融大概覺得「要爭取先發,就得要降低揮空率提升打擊率」,在這樣的思維下,他的打擊完全變成「反正不管怎樣我就是不想被三振」的那種揮棒,甚至延續到現在。

我雖然不太喜歡在文章裡描述技術面問題,因為一定有更專業的大德可以講得更清楚,甚至應該配上影片,不過這裡還是得講一講。

說到王柏融的打擊問題,就要先講一下打擊理論。

打擊理論是把力量從下半身往上傳遞,也就是在跨步出去前腳著地之後,力量從下半身向上傳遞,藉著屁股、腰、胸在極短時間內從側面依序旋轉到正面,接著雙手引棒,在合理的範圍內手可以上抬到肩膀增加一點揮棒軌跡,揮棒時把棒頭留到最後,會出現自然的揮棒延遲(bat-lag,我也不知道這是不是正確翻譯),這樣就能在保持雙手呈現五角型的狀況下得到強而有力的揮棒,打出強力擊球。

王柏融去日本以後沒多久,就開始出現「前腳剛下去就直接鎖住」的跨步,以前他是屁股轉到一定程度前腳才自然打直,現在是屁股沒轉多少前腳就有意識的打直,從而影響到屁股旋轉的空間。

這樣就會吃掉他一部分的長打力,接著把揮棒軌跡縮短改平,雙手會先向後拉一點變成沒拉多少直接往前推,吃掉一點點的揮棒軌跡,其實也會吃掉一點點打擊力道。還是得說,揮棒需要一定距離來加速才能得到最佳棒頭速度,一味縮短揮棒軌跡,碰到夠強大的直球頂多只能打到球,結果好不好就很難說了。

再加上他又把球跟進來,這種打平的軌跡很容易直接敲到變化球的上緣,當然就滾的機會就變得更高,這還沒完,最慘的是,他還惡化到有時候棒頭會提早出去。

正常狀況下,攻擊外角球有時候會導致前導手看似打直,如果有正確的揮棒,手掌部分就還會留有一點點水平移動的空間,雖然這個空間只有一點點,也足以讓揮棒軌跡進行正確的延伸。如果棒頭提早出來,打中球的時候還想要「延伸」,就只能把手掌翻轉180度,這就是傳說中的「翻手腕」,或是看起來像「把球勾一下」。

翻手腕是肉眼可見的結果,棒頭太早出來才是原因,棒頭太早出來的打擊就是一般先進大德常講的"outside-in",即使能打中甜蜜點,通常也是可以出去的變敲牆,可以敲牆的進手套,打到外角球就更慘。

打到外角球的結果,就是如果這顆球力量不夠或是丟得太進來,會被他拉成強勁的往二壘方向的滾地,如果稍微出去一點還被他摸到,就會變成很醜陋的軟弱滾地球。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