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訓練週期】訓練為何需要週期化

訓練週期有數種編排方式,只要符合基本原則,設立正確目標,使用正確工具(訓練量、訓練強度、恢復時程、動作選擇),將能夠排出一份有效,且能長期進步的訓練計劃。

Давид Александр

s

週期」的概念是透過連續或階段性的調控訓練參數,如訓練量、強度、動作、疲勞管理,使運動表現巔峰在特定的時間出現或維持(如比賽日),確保運動員有最好的適應及最少的疲勞。

不論專項或是重訓都是以調控「訓練量」及「訓練強度」為原則,並透過可量化的方式執行,像是做了3組8下100公斤深蹲;投手投了100顆球,球速有140公里,前者為量,後者為描述強度。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傳統的訓練週期上,訓練量與強度是成反比關係(圖1),越靠近週期尾聲,將更強調專項肌力,整體可將大週期切分為「一般準備期」及「專項準備期」。

一般準備期:以高訓練量、低訓練強度做為整體計畫的出發點,透過較高的反覆次數,達到動作的精熟及提升肌肉質量,並持續堆疊強度,為往後的週期做準備。

專項準備期:完成各階段的訓練行程,運動員將逐步往此時期前進,訓練強度會提升至高強度區間(1RM的85%以上),訓練量應下降避免過度訓練,使用的動作也越來越符合專項需求(如旋轉模式、不對稱動作),並強調速度及爆發力。

請繼續往下閱讀

關於「週期化」有個淺顯易懂的比喻:

可以將週期化訓練想成分配能力點數,依照你的任務需求分給相對應的能力值,各時期所強調的重點不同,分配到的點數就會有所差異,有些能力為重點項目,有些則為次要,且擁有的點數是有上限的。

請繼續往下閱讀

例如:一般準備期分配在動作學習及力量成長比例較多,速度及專項特殊性則以維持或少量為主(圖2);隨著時間推移,訓練的重心逐漸轉換至力量成長上,此時可以多分配點數至該能力,其餘能力也是以維持為主(圖3);專項準備期的重點將放在速度&爆發力,及符合專項特殊性的訓練動作上,分配到的點數會占較大比例(圖4)

點數的上限就好比運動員的耐受度,超過則會使之無法負荷,造成過度訓練。隨著能力越強,可使用的點數也會越多,不必急於一時的點爆,透過階段性的計畫,能將週期化訓練的效益發揮到最大。

實務上發現許多隊伍並未具有基礎的週期概念,反而在接近賽程時會提高訓練量(圖5),可能是想利用所剩不多的時間(快比賽了),加緊練習,希望比對手多練一點,換取好成績。

但是,賽前的練習通常強度較高(如:實戰、狀況練習),在此時徒增訓練量,可能造成正式比賽太疲勞,無法發揮正常表現。

【調控力量】一書中用了「熟的越早,爛的越快」比喻週期的重要性。意思是運動員的巔峰表現要維持的久,並達到最佳狀態,需要用較長的準備期,訓練強度上也要有一定高度,且需要有計畫的執行訓練,才能避免賽前一條龍,賽季一條蟲的窘境。

訓練週期有數種編排方式,只要符合基本原則,設立正確目標,使用正確工具(訓練量、訓練強度、恢復時程、動作選擇),將能夠排出一份有效,且能長期進步的訓練計劃。

參考資料:週期化力量訓練系統、調控力量

下篇文章將針對「實務訓練週期」做分享,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我的IG臉書或關注部落格,取得最新的訓練知識。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