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跟環境永續到底有何關係?
環境永續已經在社會中是一個重要議題,資料指出,在 2005 年至 2007 年左右,格陵蘭開始有顯著融冰現象,近日(2022年8月),格陵蘭北部出現異常溫暖的天氣,加速融冰,不僅西北岸出現草地,冰山也可見一處處水坑;光是在上個月,7月15日至17日,格陵蘭每天就有 60 億噸的冰塊融化,可填滿720 萬個奧運泳池,或足以讓1.7個臺灣淹水30公分。從體育角度來看,鹽湖城希望 2030 年可以申辦冬季奧運會,但是當地的民眾擔心,依照現在全球暖化的程度,每個選手都要自行配戴造雪機才能比賽,因為暖冬,已經有多家滑雪場關閉,可見氣候已經影響到全球的運動狀況,也造成運動員身心的挑戰,這次我們就要與大家一起聊聊,你我身邊最切身但也最容易被忽略的運動與環境永續議題。
極端氣候對於運動發展影響巨大,氣候暖化造成降雪量不足致使冬季奧運被迫採用人造雪,這個情況從2010年的溫哥華冬奧就已經開始,對於冬季運動的推廣極為不利。同樣,酷熱高溫的氣候嚴重威脅澳洲網球公開賽的選手健康,而空氣汙染也影響許多路跑賽事的辦理,因此,運動界在氣候議題上無法置身事外,而國際運動組織在上世紀末期就已經開始提出相關作為。
氣候變遷危害奧林匹克運動,2019 環法國際自由車賽大賽,由於歐洲熱浪來襲,引起森林野火,因此選手在野火旁騎腳踏車,甚至還臨時取消一站(因為森林野火後下大雨,大雨造成土崩,中斷了環法自由車賽是史無前例);2013 索契(Sochi)冬季滑雪世錦賽,一度有選手在水泥地上滑雪,因為造雪來不及,可見融雪嚴重,且近年來大型賽事使用人造雪的比例,2018年平昌冬奧是98%,北京冬奧是100%,這些都是實際案例。
國際奧會對於奧林匹克活動促進環境與永續保護的策略,1992年已經把環境議題納入奧林匹克活動中,1996年奧林匹克將環境永續議題納入憲章中,奧林匹克活動的三大支柱:是運動、文化與環境。1995年奧林匹克成立運動與環境委員會,1999年有aganda21在談的就是環境議題,2005年提出了國際奧會與運動發展的指南(35種冬季夏季的運動詳細記錄可以有那些跟環境有關的措施),因此在申辦奧運會時,已經要求一定要有環境議題的主軸在其中。也因為這樣,2000年雪梨奧運是Green Olympic,國際奧會在2014年的憲章補充條款,2020年改革議程,更讓場館的永續利用變成改進的重點。另外在2017年 IOC 也公布了Sustainability Strategy 永續發展策略藍圖(報導資訊),除了國際奧會對環境有哪些主導的措施,以及國際奧會以奧林匹克體育活動領導者的角色,可以如何在奧林匹克活動中推展,逐步彰顯影響力。
這分資料,就是我們標題說:如何從一張圖,看懂國際奧會環境永續發展策略?其中列出三大責任範圍與五大關鍵領域,並且列出具體的建議方針,具體5大策略的做法包含:
- 運動基礎設施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 採買與資源管理
- 行動運輸與移動
- 從業人員
- 氣候

除了上述五點具體的作法外,縱軸指的是衝擊與影響,也就是國際奧會因應這個議題提出的發展策略,由下往上看,分別是Green Teams綠色工作團隊,Green Sport綠色運動,Green Games綠色奧運,再到永續發展Sustainability。分別從組織面,賽會面到奧林匹克活動面向,列出責任的範圍。
值得注意的是,縱軸跟橫軸都是影響力,但這個抽象的詞彙卻用兩個英文來表示,influence 是公權力跟association(協會組織)從政策端帶動起來的影響立,而 impact 的重點是 connection(人脈關係連結),可見 IOC 對於橫軸與縱軸之間的交替影響,有不同的期待與策略方案。
國際奧會三大責任範圍與五大關鍵領域
針對組織、奧林匹克運動會跟奧林匹克體育活動,各有不同對運動與環境永續的責任。以IOC組織來說,從自身做起,推行永續發展的原則,並且要在日常事務中落實永續發展的理念,其中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