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競運動產業在台灣發展迅猛,結構卻相對脆弱,由於缺少像主流奧運項目的文化底蘊以及完整的商業模式,加上電競產業本身有嚴格的版權壁壘,因此在推廣、人才培育跟資源投入上,非常吃原場的支持度,且政府補助上也擔心圖利廠商而綁手綁腳,難上加難。
縱使如此,網銀國際的「閃電狼職業電競隊」,仍願意在2023年初,邀請到中華民國運動員生涯規劃發展協會的理事長曾荃鈺,為職業選手們進行退役後的生涯規劃培訓,令人驚豔的是,許多策略遊戲選手,可能是因 25 歲的年齡即將退役,亦或是電競運動需時常進行較複雜的戰略思考,因此在討論、表達、提問上,表現成熟,短短不到 2 小時的討論,分享許多生涯抉擇觀念,簡單整理一些關鍵討論點,做為電競選手們生涯自主思考時的參考。

電競產業三要素:有人玩、有人看、有規模化
生涯是回到個人,但不能忽略產業環境的特殊性,由於電競運動產業新且特殊,研究其未來發展關鍵,取決於3件事:「有人玩」、「有人看」、「有規模化」。
一個電玩如果沒有吸引玩家來玩,或是沒有留住粉絲想看,創造流量,這個遊戲會迅速淘汰,想當然玩該遊戲的選手也會立刻「失業」,但就算有人玩、有人看,受限於遊戲更新優化速度、流行趨勢或是競品出現等等,要達到第三點的規模化,投入的金錢、時間、人力難以估量,難度仍相當高。
懂得問自己問題,具體寫下來,想得才清楚
營運一個 20 人的完整戰隊 (含主力、替補選手、教練、分析師、二隊小選手),一年開銷超過1500萬,因此目前台灣仍在培養市場的階段。若產業現況如此,電競選手更應該要在屆臨退役前,趕緊問自己以下 8 個生涯問題:
1.是否已經取得大學學歷?
(電競選手最早可能 15 歲入職,職業隊會鼓勵選手們盡可能完成學業)2.是否有夠多粉絲,有本錢可轉當 KOL 或實況主?
(評估自己可否取得廣告投放、玩家訂閱或捐款、粉絲贊助等流量變現能力)3.是否有興趣到高職、大學校園擔任業師?
4.是否能留在職業隊擔任教練、分析師、主播或賽評?
5.對於成為硬體商或產品開發 PM,有興趣嗎?
6.期待未來薪資待遇多少?
(可用期待薪資回推個人工作選擇)7.若你是贊助商,你會優先贊助台灣選手(你自己)或外國選手(你的競爭對手)?
8.是否有多元異業結合可能性?
(不限電競,可以是食、衣、住、行、育樂產業)
因為網路,電競運動其實是全球化的競爭,身為台灣選手自己的優勢在哪裡?目前電競產業中真能賺錢的其實是硬體商跟高品質的遊戲商,電競隊重點更在於IP的經營,選手該如何在轉換跑道時為自己留一條退路,這8個問題一定要寫下來問自己,才能持續尋找未來轉換的可能性。
生涯戰略,永遠是站在未來看今天
上面 8 個問題,其實都源自同一個核心,就是以終為始的思考。心中要有「終」,才知道怎麼開「始」,這是一種思考習慣,來自史蒂芬.柯維《與成功有約》中提到的 7 個高效人士習慣之一。要怎麼養成以終為始的習慣呢?要注意三件事:目標明確、堅持原則和執行計畫。
1.目標明確:我希望怎樣被人記得?我這一生想留下什麼?電競運動只是你生命工作角色的其中一個部分,關鍵還是要回到你這個人,畢竟人生才是你的全職。
2.堅持原則:電競運動不只教會你技術,你從中還累積了些什麼?可能是與團隊溝通的策略,或是選擇比努力更重要的觀念,這些都可以是原則。人生可以有很多原則,但關鍵不是有沒有原則,而是能否堅持原則,例如追求共好、做有累積的事或是遵守承諾。原則無論大小,但找到你自己的原則,生涯才能走得長久。
3.執行計畫:有了明確的目標,又抓住原則後,不要讓目標只是一個空想,而是要落實到行事曆中,想是問題,做是答案,未來世界是屬於敢行動的人的。
從產業格局到自問問題,最後以終為始的思考生涯,只有把眼界打開,轉換思維,才能夠重新理解這個世界,你才會是個有競爭力,能活下去的職業運動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