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隊在經典賽雖然無緣八強,但過程中拿到兩勝,還一度暫居分組第一,有許多台灣選手的好表現,已經深深烙印在球迷心中。
為了讓一些平常比較少關注棒球,因為這次經典賽才入坑的新球迷們,對這些打出佳績的選手更認識,我決定開一個系列,來深入介紹2023經典賽的台灣英雄們,第一篇的主角,當然就得從二兵升任國防部長的張育成,開始講起。
張育成是連我媽這樣,平常完全沒在看棒球,規則也不太懂,連一日球迷都不算的人,都因為這次經典賽,看了張育成對荷蘭那發滿貫砲後,還會一直跟我提起的名字,也可以說是這屆WBC,中華隊的靈魂人物,今天就讓我們就來聊聊,張育成的成長史吧。
27歲的張育成,棒球路是從台東泰源國小發跡,在五兄弟中排行老三,除了四弟張育凡以外,其餘都在棒球這條路上打到職業,大哥張進德跟五弟張偉聖都是現役中職選手,二哥張承駿也曾在富邦待過,張育成則是成就最高的,不但旅美發展,還上到大聯盟,目前是台灣在MLB的唯一現役選手。
在張育成小的時候,家裡經濟狀況並不好,小學三年級時原本因為家庭因素,搬到了阿嬤家,但當時泰源國小的校長方穎豐,找教練一起去拜訪阿嬤,主要是希望把實力不錯的大哥張進德給拉進球隊。
可是阿嬤卻說,因為她沒錢幫孩子買球鞋、球具,也無法照顧並接送打球的五兄弟,如果校方要張進德,能否不要拆散他們,就讓5個孩子都加入。
當時為了重振泰源少棒的實力,方穎豐很快答應了阿嬤,把五兄弟都帶回泰源國小,一起住進他的校長宿舍,以校為家,張育成也是從這時開始,跟著大哥一起練球,天賦異稟的他,四年級就已經成為國手,參與亞洲少棒錦標賽,享受到奪冠的滋味。
張育成曾提過,打棒球很快樂,卻也有很多辛苦的地方,少棒時曾經承受不了龐大的訓練量,有想逃離球場的念頭,是方穎豐校長的苦口婆心,才把他勸了回來。
升上國中後,他遇到了王國慶教練,張育成認為,王教練是影響自己最深的人,因為他非常要求選手的品行,常常告誡他們,你的品行要好,棒球才會好,不要只會打球,也要會讀書,會做人,如果不是王國慶,搞不好自己早就走偏了,也就不會有現在的張育成。
高中進入台中高農,也就是現在的興大附農後,張育成投打兩端都展現了出色的潛力,被教練評估是難得一見,投、打、跑、守俱佳的四拍子好手。
論身材條件,張育成高中就已經超過180,條件可以說是張家五兄弟中最好的,加上家族優良的體育細胞,讓他的可塑性非常高。
以投手來說,他的極速可以來到146公里,但並不穩定,所以球探評估朝野手發展較有優勢,在高中各大盃賽,已經展現出成熟的球棒控制能力,未來強化身體素質後,有機會成為一名長打者,從本壘跑到一壘約4.2秒,速度在右打者裡面算是快的,守備內外兼修,有機會朝游擊手發展,但需要一段時間的磨練。
在高中畢業前的青棒菁英大賽,就已經傳出,有至少7支美國職棒的隊伍,與張育成接觸,簽約金至少是30萬美元起跳,甚至有報導指出,金鶯願意開110萬美元的簽約金網羅,但最終卻沒有下文。
原因在於,張育成已經提前跟印地安人達成共識,在高中畢業考結束後就簽約,簽約金是50萬美元,但這個舉動卻被棒協視為「偷跑」,因為要等到畢業典禮結束後,才能簽約,所以棒協對中農祭出處分,從校長到教練團成員,都被禁賽兩年,接下來不管是學生聯盟舉辦的聯賽,還是棒協舉辦的比賽,都不能掛名參加。
而張育成本人,也因為這樣,被處予三年不能打中華隊的處分,所以隔年仁川亞運的時候,他本來有被列在24人名單中,最終在選訓中心審議時,才告知教練團不能徵召張育成,後來他的位置,就被台電選手蕭帛庭給取代了。
當時張育成的簽約金,可以排在台灣旅美野手第三,僅次於林子偉跟陳金鋒,印地安人球團也對他寄予厚望,把張育成固定在內野防區,主要以游擊手來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