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3/03/21

2023 WBC 世界棒球經典賽 賽後心得分享 台灣下次有機會晉級嗎?與日本的距離又有多遠?

雖然經典賽的賽事還在持續當中,但這一屆很可惜地台灣在預賽就止步了,那台灣離冠軍的距離到底有多遠呢?這篇要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也就是提升實力的方法。本文會探討國際接軌的重要性,以及台灣在地的發展。重要的是,台灣運動的出路。

作者:王永霖

Chaohong Cheng

果子大的故事寫得很棒。另外,看到林易增因為教練調度球員出賽的程序失誤而錯失延續連續場次安打的紀錄,以及創下開幕戰連續21場安打紀錄的鄭幸生因為雜誌總編輯「以貌取人」的個人偏好而沒能成為當期職棒雜誌的封面人物,只能說,這讓我想起我很久以前對剛開打時的中華職棒的最大感想:「一切全都在草創中」。上至聯盟規章制度、球場各項軟硬體設施的品質,中至球隊高層如何運營球隊、球員和教練應對職棒漫長球季的觀念,下至球迷看球素養,無一都不在草創。而這兩個故事,只能說是台灣職棒創立初期一切都在草創中的又一縮影吧。

Chaohong Cheng

這篇感想發錯位置了,不好意思。

王永霖

哈哈 但這是很棒的感想,有任何想法都歡迎分享

Chaohong Cheng

好吧。那我也說說個人對中華隊未來如何在類似WBC這種等級的一級國際賽事取得好成績的一點淺見。

關於中華隊未來如何在類似WBC這種等級的一級國際賽事取得好成績,根本的解決之道其實很多人都有在講的,那就是要擴大台灣棒球人才庫,進而讓台灣未來選拔中華隊可以有更多足夠好的球員可以選。而要擴大台灣棒球人才庫,最關鍵的問題就是要設法讓台灣願意認真長期投身棒球的人增加。而要做到這點,一來當然需要很多人從基層開始長期投入棒球推廣,二來更重要的也還是要讓人覺得「打棒球未來真的有前途」。當然這兩點我覺得都很重要,但要說哪個對於提升台灣未來打國際賽成績更關鍵,老實說我會覺得是第二點更關鍵。

因為要在國際賽取得好成績,關鍵還是在於需要找得到足夠多的「好球員」來組國家代表隊。而且如果是要在奧運、P12、或者WBC這種層級的國際賽拿到好成績,這邊所謂的「好球員」顯然還必須是一群球技足夠精通的球員,而不能只是一群會打棒球但球技不怎麼精通,只能應付應付假日休閒玩票性質球賽的球員。而這種球技足夠精通的球員「好球員」,基本上都必須長期投入棒球科班訓練之後才能練就。但有實際接受過棒球科班訓練的人都知道,棒球科班訓練很多時候都是在反覆進行體能及基本動作的操練,這過程既辛苦又枯燥,要挺得過去沒有足夠的恆心跟毅力是不可能的。問題是沒有誘因就願意主動展現恆心跟毅力的人畢竟是少數,所以基本上一定要有誘因讓更多人願意拿出恆心跟毅力來投入既辛苦又枯燥的棒球科班訓練。而最好的誘因是什麼?自然就是要讓人覺得「打棒球未來真的有前途」(例如:壯大國內職棒及甲組成棒的產業規模,或者創造出其他藉著打球可以取得的實質職缺例如說教練、訓練員、球探、裁判、球評…等等)。總之,要讓球員可以明顯感受到我如果好好打球,是真的可以兼顧未來生活的,這樣自然就能讓更多人願意拿出恆心跟毅力來投入既辛苦又枯燥的棒球科班訓練,這樣才能有效增加足夠多可以拿來組國家代表隊的「好球員」。

這就像美國之所以能成為「運動大國」,固然跟美國人普遍都習慣運動健身有關,但若非美國同時也是各項職業運動賽事也極度發達的國家,使得更多美國人願意將運動健身當成自己的日常愛好之一,我是不相信光靠美國人自發地喜好運動健身就能使美國成為「運動大國」。所以,雖然我也認同原po這篇文說的「不該把未來的出路當作運動的藉口」、「不再讓運動只是為了未來的出路」,但我也必須認真地說,讓人看不到投身該項運動「未來真的有前途」的運動,要讓它發展到未來可以組出在頂級國際賽事可以拿到好成績的國家代表隊,我覺得基本上就是癡人說夢。

王永霖

同意未來出路會是增強體育實力重要的一環。但何謂好的出路呢?不外乎就是更好的收入。那收入要從哪裡來呢?靠的是更多的民眾。但要如何吸引民眾呢?那就要比賽好看。但要好看的比賽,人才庫的培養也很重要。這都是一環扣一環的,每個環節都還需要努力。相信總有一天,一定能更好的。

雖然經典賽的賽事還在持續當中,但這一屆很可惜地台灣在預賽就止步了,而日本要打進冠亞賽了,那台灣離日本的距離到底有多遠呢?平台上專業的數據分析有好幾篇,可參考這篇這篇。但這篇要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也就是提升實力的方法。本文會探討國際接軌與基層人口的重要性,以及台灣在地的發展。重要的是,台灣運動的出路。

其實在台灣的棒球界當中,已經有人開始在送球員去國外練習,可參考送棒球選手去日本的 Ace program 。創辦人因為2006以及2009年的經典賽看到日本拿下冠軍,又從同儕當中學到日本相關的事物,所以就萌生了去日本的念頭。他在日本透過野球留學體會到了資訊以及留學後的出路的相關問題,為了幫助與他有同樣夢想的未來選手,所以他創辦了該組織。曾到日本野球留學的還有陳傑憲,吳念庭選手等等,也是透過到日本學習,把相關經驗帶回台灣。

那難道,要有出路只能往國外跑了嗎?其實在台灣,棒球的名校資源也不會輸給日本,像是平鎮高中,可參考這篇。他們完成黑豹旗(高中棒球賽事)三連霸的創舉,更被稱為職棒搖籃。高中畢業能拿到國外球團的青睞的選手也不在少數,所以我們也可以看到台灣也是能培養出很有競爭力的選手。

請繼續往下閱讀

既然青少棒很強,但職棒卻總是落人一步,究竟原因為何呢?筆者認為是台灣的體育環境給人太過狹隘的出路。運動如果能成為職業,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那是再好不過了,那如果無法成功呢?是否就不運動了?舉臺灣的棒球為例,學生時期有少棒,高中有黑豹旗。高中畢業後也有許多大學提供優渥的獎學金來吸引有天賦的選手。大學隊以後還能參與職業賽制,就算不投入全職也還有社會甲組,也可以代表國家替國爭光。就算退役後也可以轉職成教練,把經驗傳承下去。或是擔任球評,為大家帶來精準的分析以延續隊這樣運動的熱情。再來,以英國的美式足球為例。對美式足球有興趣的小朋友從13歲開始就有機會參加國家隊,還能參加NFL Academy前往美國的NCAA的學校唸書及打球,18歲以上可以參加大學校隊。退役後也可以轉職成教練,或是擔任球評。如果想留住那一刻的美好,也能參考擔任攝影師。興趣應該是一輩子的事情。

而且,也不該把未來的出路當作運動的藉口,運動也是為了強身健體。像是如何科學化的訓練來達到運動的目的。英國大學透過量身打造你的數據來加強身體的素質,可參考這篇。舉例來說,在非賽季期間,我們的練習時間為4天,如果是賽季期間的話,則為3天。分別為禮拜二晚上7-8 點重量訓練,地點就在場館裡面的校隊重量訓練室。會有專門的健身教練,針對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菜單。舉例來說,OL跟DL對力量要求極高,所以會全部練力量,LB與RB則是力量與敏捷兼具,WR及DB的對敏傑要求極高。特別的是,在校隊的重量訓練中,和健身教練開出來的健身菜單會跟著你一整年,要是數據下降了教練們還會注意一下。甚至他們還會建檔長達3年以長期追蹤,若你之後轉向其他的運動後,其他教練也是可以調資料出來。運動除了強身健體,也有益於心理健康,可參考這篇

總而言之,如果台灣想打進經典賽8強(2013年有打進過),還是要從基層開始打基礎。方式就是不再讓運動只是為了未來的出路,如果能把國人的基本體力或是運動實力都培養起來,那再打進8強就指日可期了。台灣加油。

 

請繼續往下閱讀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