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令人驚訝,不可不知!肌筋膜在人體中扮演的神奇角色

肌筋膜的概念已眾所皆知,不過它真正的功能到底是什麼,為何我們需要更加了解肌筋膜呢?因為我們必須透過知識與經驗的累積,在臨床上做出更好的決定,最後得到更好傷害預防、體能訓練與傷害處理的結果。

壹、人體是個張拉整體 (tensegrity)

過去我們認為骨骼是人體的支架,肌肉附著在骨骼上,最後形成人體。然而,更精確地說,人體是一個擁有張力平衡的生物體結構 (Biotensegrity)。筋膜 (fasia) 富有收縮力,而骨骼、肌肉與內臟像是「浸泡」在細胞外基質 (extracellular matrix, ECM) 與筋膜中,全部都由筋膜連接,同時透過地心引力 (使物體向下) 及筋膜在骨架上展現相應張力,以維持人體型態。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1 張拉整體 (tensegrity)。

 

貳、肌筋膜與肌肉的關係 (力量的傳遞)

人體內的一切都透過筋膜連結,因此,肌筋膜也可透過細胞外基質 (ECM) 傳遞訊息給肌肉細胞。由皮膚往下可見,淺層肌筋膜、疏鬆結締組織、深層肌筋膜與肌肉等 (詳細內容請參閱:運動按摩在按什麼?第二部:誰是背後的大Boss? 探訪幕後藏鏡人的秘密) 。淺層肌筋膜的滑動性較高,為按摩手法或拔罐等技術主要作用之處;而深層肌筋膜則無法直接以上述技巧進行處理,主要是透過與淺層肌筋膜的連動而獲得效果。

深層肌筋膜主要提供維持肌肉形態的張力、促使肌肉收縮並傳遞力量。深層肌筋膜再由深到淺細分為:

請繼續往下閱讀

肌內膜 (endomysium) ,最深層的筋膜,連接肌細胞與肌纖維並傳遞張力到肌束膜 。

肌束膜 (perimysium) 的作用是將各條肌纖維連結成束,並且沿著肌肉走向傳遞張力到肌腱 (詳見圖2)。

肌外膜 (epimysium) 將所有肌肉聚集成群,傳遞肌肉收縮而產生的力量與肌筋膜收縮所產生的張力。

圖2 深層肌筋膜的分佈

 

人體產生的力量中,有30% ~ 40% 由肌肉產生,其他則透過肌筋膜傳遞 (詳見圖3) 。總結而言,動作的產生可由肌梭釋放神經訊號,神經與肌筋膜連結並透過後者傳遞至肌肉細胞,促使肌肉收縮並產生力量。力量透過肌筋膜的傳導至肌內膜、肌肉細胞以及肌腱,最後由肌肉與肌腱上的神經受器接收,最後做出動作。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3 肌筋膜連接肌肉細胞。

 

參、肌筋膜內部的感覺受器

肌筋膜透過感覺受器進行調節 (詳細內容請參閱:運動按摩在按什麼?從生理結構的角度出發,探討適當運動按摩帶來的成效),其中包含:

高爾基受器 (Golgi) ,只能透過主動收縮被誘發 。

帕西尼小體 (Pacini) ,可透過快速動作、震動或重複性刺激被誘發。

魯菲尼小體 (Ruffini) ,可透過較慢的按壓力或有角度的切力被誘發 (常見於推撫法) 。

自由神經末梢 (intersititial receptor),此類型的接受器又分為兩種,一種可隨意誘發 (極重與極輕手法皆可),另一種則在進行grade 1 與grade 2的關節鬆動術時被誘發。

 

肆、不同疼痛類型所代表的意義

講者分享一則研究 (詳見圖4),受測者被分為三組並分別針對淺層肌筋膜、深層肌筋膜與肌肉進行注射。

注射淺層肌筋膜組:疼痛在表層且明顯、範圍稍大且可明確指出。

注射深層筋膜組:疼痛範圍最大且最強烈 (劇痛或有燒灼感),可指出明確的痛點。

注射肌肉組:痛點較為深層且隱隱發作並不強烈。

因此,在進行肌筋膜處理時,必須根據症狀針對不同深度的軟組織進行處理才能獲得效果。

圖4 不同注射位置引發不同程度的疼痛

註:由上而下依序為:淺層肌筋膜、深層肌筋膜與肌肉組織。

 

伍、筋膜失能

纖維母細胞 (Mighty fibroblast) 是建構筋膜系統的基礎,因此它不僅可以傳遞力量也可以製造玻尿酸並促成筋膜滑動。人體的水分有68% 存在於筋膜系統,故缺水時會降低肌筋膜的滑動性甚至使肌筋膜變得僵硬,影響收縮效能並造成筋膜失能。肌筋膜失能常見於胸腰筋膜,是引起下背痛的重要成因;此外,疼痛也可能造成肌筋膜失能,產生互為因果的關係。

肌筋膜系統像是海綿,可透過伸展或收縮調整水分 (玻尿酸) 的多寡。動態伸展則是利用這樣的原理來提升肌筋膜的功能;而過長時間的靜態伸展 (大於30秒) 會使纖維母細胞的張力增加,造成筋膜僵硬,不利於運動表現。因此,維持肌筋膜的含水量與滑動性可能降低運動傷害的風險。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