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經典賽中華隊打出不錯的成績,但投手不穩是最大的問題,也點出中職投手的養成,外界有討論中職未來該換比賽用球,還是限制洋將成2投1野,讓中職可以培養大物投手,本篇除了討論中職對於投手改革方向,會點到現階段青棒投手概況。

本屆中華隊團隊投手防禦率高達7.20,35局投球團隊失掉31分(28分責失),中華隊投手最大的問題是投出保送太多(BB/9值6.17)跟被打擊率偏高(H/9值11.31)等,主要是因為中華隊投手具有球速劣勢,加上投球過於保守,容易被國外打者消耗球數,導致被上壘率跟被打擊率偏高;另一方面是本屆中華隊沒有一位穩定的王牌投手,導致中華隊預賽都採取牛棚車輪戰,來到最後一場面對古巴關鍵戰役,面臨投手狀態不佳,無法以百分之百表現,與古巴力拼八強門票。
這幾年國際賽明顯看出中華職棒打者進步許多,可以跟各國力拼打擊的水準,但我們的投手進步很緩慢,新生代中華隊也尚未看到像王建民的王牌投手,究竟中華職棒投手養成該如何改進,以及目前青棒投手的概況。

接下來會分成這五個層面討論,中職比賽用球調整、洋將限制2投1野、國際賽經歷缺乏跟加強科學數據化訓練,依照這四個層面,討論它們是否能實行!
中職比賽用球調整
中華職棒2016~2020年屬於彈力球時代,然而因為這幾季打者成績明顯比較突出,於是從2021年開始,中職調整比賽用球,目前的比賽用球彈性下降,導致近兩年賽季都是屬於投手年。
但從本次經典賽使用用球偏彈,開賽前許多中華隊投手,對於比賽用球的不適應,從本次預賽也看到投手容易投偏差的壞球,甚至容易投到失投被打者狙擊,比賽用球的不適應也是本次中華隊投手會崩盤的原因之一。
延伸閱讀:開季近11場17轟!中職打者進化?
彈性係數 | |
2018 | 0.562 |
2019 | 0.563 |
2020 | 0.574 |
2021 | 0.559 |
2022 | 0.556 |
去年有一篇文章提到近五個球季的比賽用球彈性係數,從2018~2022年分別為0.562、0.563、0.574、0.559、0.556,現在中職規定彈性係數要在0.540~0.560區間,其實為了投手有利而換球,日本職棒也有發生過,日職曾經有一段時間是彈力球時代,直到2011年日職開始使用符合國際賽規格用球,日職聯盟打擊成績有下滑,2012年日職與大聯盟辦交流賽,多位球員表示大聯盟用球偏彈,更奇妙的事情,2013年經典賽日本團隊投手防禦率3.84,然後日本打擊只有微幅上升,於是2013年日職使用投打平衡的用球。
我認為中職可以參考日職的案例,使用投打平衡的比賽用球,對於打者跟投手會比較公平,然而注重球的品質,才不會出現極端的「投手年」或「打者年」,更換比賽用球對於中職效益比較大,或許中職可考慮調整比賽用球 !

洋將限制2投1野
中華職棒近幾年過於依賴先發洋投,每隊先發輪值洋將幾乎都佔2~3個名額,然而也會壓縮到本土投手的養成,雖然去年賽季有幾位本土投手竄起,像是中信兄弟吳哲源跟味全龍郭郁政等人,但是中華職棒新生代投手群,似乎還沒看到跟潘威倫、陽建福般的穩定本土先發,所以中華職棒才會過於依賴先發洋投,假設洋將改成2投1野,是否對於本土投手養成會比較好?

日本職棒一軍洋將是採取至少1名洋投跟洋砲,日職近幾年也培養出無數的王牌投手,像是旅美的大谷翔平、新生代的山本由伸跟佐佐木朗希等人,雖然台灣跟日本的環境有落差,但日職的案例,中職或許可以效法一下;本次經典賽也發現到中職打者對於國外投手有不錯的表現,也顯現出賽季面對洋投,多少也替國際賽加分,所以改成至少1名洋砲,說不定會讓土投進步?
rose7089
1.換球是必要的,讓球的彈性係數跟國際接軌,才能投打平衡,但球團用在球的花費會增加,所以要老闆們同意。
2.洋將強制規定最多二投一野,我覺得也是必要的,不能因為去年失敗的例子,就放棄了,沒有更高階的洋砲來,土投就比較不容易面對更強打者的考驗,就算去年兄弟的阿福,雖然沒有砲管,卻也在配球上幫助不少土投。但要找更好的洋砲,也是要增加找洋將的經費,這也要老闆們的同意。
3.二軍的比賽數量要在增加,才能讓更多選手有實戰練習的機會,但這也會增加球團的支出,也需要老闆們的同意。
所以~老闆們願不願意在這些地方多花錢,我覺得是問題的根本。
MrBigRyan
1.我個人宇認為換球是必要的。其實不只彈性係數跟國際接軌,感覺大小跟縫線都不同。看是不是用規格書加報價的公開招標來平衡價格跟要求。
2.洋將強制規定最多二投一野,我個人覺得沒那麼必要的。就算有更高階的洋砲來,才一個, 丟閃一點就好。加上不是都認同本土打者的能力都不差了。那跟洋砲的差距有那麼大嗎? 而且當年土投風光的年代, 強的其實也都是類旅外回來的。而且那時候的打者也比較沒接受科學訓練。另外我就真的不建議一直拿王建民來當例子。 他是特例, 如果要這麼比, 乾脆說沒有大谷好了。整體發展比造一個神來得健康啦。
3.年輕投手的養成其實很難。好的年輕投手都想跟王建民一樣旅外上大聯盟。會回來的, 大部分是機會變少了才回來。我反而會比較期待有海歸的投手教練(像王建民)來指導栽培球員。目前就看到的案例, 感覺年輕投手被老王喬過後, 評價都不錯。我想老王在復健的時候一定學了不少東西。如果有更多教練有這種執導能力跟經驗, 依該可以期待栽培更多好投手。
佳偉
講了這麼多,怎麼都沒提到 呼籲大家多進場看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