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防守製造快攻機會,就會是相當適合讓本土球員找回感覺的其中一個方法,甚至陣中許多好手生而就是打防守反擊的料,有些人甚至是只會打開放式全場,反而不擅場打半場進攻。可是偏偏在 I.Caminos 的體系下,領航猿往往會選擇慢下來打,除非有絕對的快攻機會。以半場體系為出發點一開始並沒有什麼問題,然而一旦球員投籃手感陷入低潮後,問題就很嚴重了(參考下動圖)。而這正是領航猿目前面臨到的狀況。以筆者的觀察,領航猿並不排斥好的快攻機會。那麼筆者認為防守球員多到滿出來的領航猿,確實可以考慮執行更多侵略性的壓迫防守並打車輪戰,先透過高命中率的快攻得分來降低半場進攻時的壓力。
筆者另外也再次強調,球團需繼續維持以洋將低位為進攻端的第一發起點,就算這代表洋將球權會增加也沒關係。以目前領航猿的陣型來看,洋將的低位單打會是他們最具威脅性的進攻手段。領航猿可以多考慮以洋將的低位去吸引對手注目,實則為本土球員創造得分機會為方向,如果本土多數都是切大於投,也是可以考慮製造空切空檔。剩下的就得讓本土球員好好把握了。若本土在提供了切入的機會仍然放不進,則增加洋將進攻比重的現象有可能就會成為不健康的惡性循環了。
麻煩的點在於,領航猿其實是有在增加全場壓迫、洋將發動進攻的比例的。近期 I.Caminos 教練也越來越早就擺出雙洋將的陣勢,然而針對後衛人手短缺的鋼鐵人全場壓迫,卻只有製造出六次抄截。而多次發起的洋將低位戰術也沒能幫本土創造出太多空檔。代表著領航猿教練團確實有著手在筆者提到的這些方向,但細節的部分仍有待調整。
已非吳下阿蒙的鋼鐵人
近期的鋼鐵人在整體的競爭力上已有明顯的成長,而這最大的差異便是來自於防守,在林書豪不可思議的 38 分背後,其實他帶來的防守能量才是鋼鐵人蛻變的關鍵。當然,我們不能否認林書豪的華裔身份為鋼鐵人帶來制度上的優勢。不過要能改善球團過去一漏人便一蹶不振的防守態度,絕對不是靠華裔的名額能做到的。筆者談的不光是他的一對一防守,而是他的協防觀念與意願,回防時也都沒有絲毫馬虎。而當林書豪這麼有名氣的球星都願意彎下腰來為鋼鐵人付出,陣中又有哪位球員可以不認真防守的?以身作則是身為領袖必備的特質,而林書豪無疑就是鋼鐵人最重要的領袖,就算是感冒無法上場,鋼鐵人的球員在心態上也比過去堅韌的多。

這也是筆者較不喜歡 I.Kravstov 的原因,光從回防一條蟲快攻一條龍的現象便可看出,他對於自己的重視程度遠遠大於球隊是否能贏球,或者再退一步說,當隊友犯錯時,你是否願意為了團隊幫他擦這屁股?或是付出體力或犯規的代價回防或破壞快攻。說來巧合,不過筆者早在 I.Kravstov 來台之前,就有寫過一篇文章,檢討他與 S.Mykhailiuk 這樣 NBA 等級的球員,卻不能為球隊帶來勝利的問題,當時的烏克蘭,在有兩位 NBA 球員的帶領下,卻僅有一勝一負的戰績。其實別說 I.Kravstov 了,很多在 NBA 叱吒風雲卻始終無法在季後賽進一步的球星也都有這問題。而新來的 W.Lewis,目前看起來在心態上確實比較好,即使 I.Kravstov 可以帶來的禁區破壞性可能比 W.Lewis 更高,筆者仍不認為 I.Kravstov 會是鋼鐵人的解答。
放投不放切,可能是過去式了。
本週領航猿兩場敗仗的比賽內容中,有一點有明顯的相似之處,那就是他們都在某一節讓對手的其中一位球員開啟無雙模式,林俊吉在第二節三分球投四中四,林書豪則更是連進五顆三分,這會是巧合嗎?筆者認為並不是,但卻可能是領航猿預設的防守策略。筆者有提到過去領航猿總是選擇保護禁區為防守核心,外線有空檔則靠後靈活度與積極性去彌補。我們可以從下方 highlight 影片看到當林俊吉投進五顆三分球時,領航猿仍然選擇走 under。對上鋼鐵人的比賽,林書豪的五顆三分球中,第 1.2.5 也都是領航猿守 under 後投進的。雖然是走 under,但其實從比賽內容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這樣的空檔其實並不算太大,然而當他們投開後,就算是三分線退一大步他們也還是能投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