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了一整天的工作,身體雖然不疲累,但是腦袋卻已燃燒殆盡,吃完晚餐後,慵懶的躺在沙發上,並拿起了今年蘋果新發表的iPad,畫面比手機大多了,看起來真舒服,順手打開了臉書App,發現親朋好友紛紛的在分享一則名為"The Decision“的影片,裡面的Lebron穿著紅白格子襯衫並且正襟危坐。
主持人問:「Lebron你的決定是什麼?」
Lebron:「這是很困難的決定,我將帶著我的天份到南灘,然後加入邁阿密熱火隊。」
此時,我的下巴已經掉到剛吃飽的肚子上,不經意地發出了“哇”一聲,這樣重量級的消息瞬間刷新了我的腦袋,然而就在ESPN世界體育中心的全球播送下,電視訊號不只打進了這世代球員的腦袋,更從2010年傳輸到2023年。
Paul George最近接受了《GQ》採訪時表示:「從小我就覺得自己可以一個人帶隊拿下總冠軍,但後來我改變了想法,在那個時候,你看到LeBron去邁阿密,你看到其他人一起組隊,然後我了解了『我沒有辦法自己做到這件事(奪冠)』,不然沒辦法和他們對抗。」
2023年組團風氣的依然盛行,但許多人都已經看膩了這樣的NBA生態,球隊戰力太過懸殊,觀賽品質嚴重下降,對於部分球迷來說並不是好事,但究竟是甚麼原因造成這樣的情況呢?聯盟又有什麼方法能夠改善呢?
其實強的球員都在同一隊的狀態一直都在發生,以商業的邏輯思考,一間好的公司,當然會吸引好的員工,同理,強的球隊,自然也會吸引優秀的球員加入,這再正常不過,只是這樣狀況會影響球迷的觀賽品質,自然而然會想設法去解決。
過去因為大多球員都會被“忠誠”道德綁架,或是在社會的氛圍下成為某城市的代表性運動人物等,只要老闆給的條件不要太差,加上舒適圈的保護層,許多球星自願成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一員,鮮少球星頻繁的跳脫球隊另闢戰場。
也許你會說因為Lebron的"The Decision“讓NBA翻頁成了另一篇章,但其實這並不是因,反而是果,早在1998年的NBA封館達成的“頂薪上限”就種下了日後超級球隊的種苗,因為NBA球員有頂薪上限,所以球員在簽約時,各隊所開出的薪水條件皆差不多,頂級球員要考慮的反而變成其他因素,例如:教練、隊友、球隊市場等,舉個例子,2016年的KD,最終選擇加入了最有奪冠希望的勇士隊,而之後KD也按照劇本演出,勇士順利的以超強的球隊實力奪下總冠軍,KD也拿下冠軍賽MVP,達到了名利雙收的成果,雖然許多球迷嗤之以鼻這樣的行為,但如果轉換到現實社會,相信大多數的員工,都會找一個有發展空間、同事能力又超強,而且薪水也跟其他公司差不多的公司加入。
然而,當KD爭奪戰失敗後,其他球隊紛紛轉向其他B級球員,此時B級球員價值被over pay了,因為球隊還是需要與其他球隊競爭,還是需要讓球迷感受到球隊的企圖心,所以當得不到A級球員時,便開始競價B級球員,反而讓B級球員得到超出他身價的薪水。這樣讓吸引不了大咖的球隊陷入惡性循環,把資源投入在B級球員,但B級球員又無法帶領球隊打贏超級球隊,無法贏球導致無法吸引A級球員,成為無限Loop的循環。
鏡頭轉回超級球隊,當超級球隊組成時,大部分的資源都已經投入在球星身上,勢必需要一些低價的球員補足球員空格,低價球員哪裡找?你隨便去路邊問一個人要不要搭冠軍列車,我保證路人一定會答應,更何況是有經驗但仍未奪冠的老將、年輕新秀,或是需要有舞台證明身價的球員,就像去年勇士成員Otto Porter Jr.,Otto因為長期有痛痛人的刻板印象,身價已大幅縮水,必須再次證明身手,急需發揮長才的舞台,果然在奪冠的路上扮演綠葉角色,也在今年也順利與暴龍隊簽下兩年合約,所以說,當低價球員與超級球隊各取所需時,運作時就會變得非常流暢,形成一種球隊贏球的SOP,也是超級球隊無解的方程式。
但是、揪兜馬爹、修但幾勒、But,難道B級球隊一定打不贏超級球隊嗎?回顧歷史上的冠軍,2004年的活塞就是完美證明B級球隊可以擊敗超級球隊的例子,當年活塞靠著一群不是超級球星的球員,以團隊戰力、堅強的防守,硬是擊敗當年的紫金F4完成了許多人認為的不可能任務,即使到現在,仍有許多球迷會更津津樂道,這樣的奪冠劇本反而創造出更有故事性的總冠軍,也增加了聯盟的可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