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3/03/28

《籃網特寫》限制籃網進攻的竟是傳球?

明星賽後籃網的進攻效率值109.0,聯盟倒數第三、投籃命中率44%,聯盟最後一名 三分投籃數有著全聯盟第五多的39.5次,命中率卻是聯盟倒數第六、聯盟最低的二波得分、聯盟第二低的快攻得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籃網的進攻出了極大的問題。剛好國外籃網影片分析的專家Lucas Kaplan有整理了一些片段來分析籃網許多不明智的傳球,讓他們喪失了許多Easy Basket的機會。以下就來探討籃網進攻端的大問題——傳球。

作者:伯特

籃網特寫,特寫籃網。希望能藉由我的文字,帶你認識籃網大小事。

給大家幾個明星賽後的數據:進攻效率值109.0,聯盟倒數第三、投籃命中率44%,聯盟最後一名。
三分投籃數有著全聯盟第五多的39.5次,命中率卻是聯盟倒數第六、聯盟最低的二波得分、聯盟第二低的快攻得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籃網的進攻出了極大的問題。

剛好國外以籃網影片分析為主題的寫手Lucas Kaplan有整理了一些片段來分析籃網許多不明智的傳球,讓他們喪失了許多Easy Basket的機會。等等我會放幾張圖片來講解,但還是建議各位去看完整版的影片。以下就針對我看比賽時的紀錄和影片截圖做分析,來探討籃網進攻端的大問題——傳球。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限制籃網進攻的竟是傳球?

籃網現階段在進攻端除了單打硬解的能力外,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在傳球上。在對上熱火的比賽中,我有特別去注意籃網持球者的傳球。首先熱火都採取在弧頂包夾壓迫控球後衛Spencer Dinwiddie的方式,然而他並沒有去懲罰熱火的包夾。要知道現階段除了中鋒Nic Claxton和Day’Ron Sharpe外其他人都能在禁區以外做終結,Four-out的站位對於一個有切入威脅性的球員來說,面對包夾理應有很多種方案去懲罰對面的防守。

但Spencer Dinwiddie最後繳出來的表現不是自己傳球失誤,就是自行突破。而傳球只能傳到距離自己最近的Cam Johnson讓熱火能迅速的Recover回去。另一方面當Spencer Dinwiddie以擋拆作為進攻起手式時,很多都沒辦法在Roll Man跑出第一拍空檔時傳到位。當好幾波的跑位都沒辦法執行進攻時,只能在時間到前草草投掉或是領到24秒違例。

Mikal Bridges的部分問題比較簡單但短期內看起來是無解。在交易過後Mikal Bridges扛起了籃網大部分的進攻責任,數據上以場均49.6%的命中率拿下26.8分,是球隊第一人的水準。在最近幾場比賽中雖然關鍵時刻還是沒能跳出來,中距離投射也偏向急停跳投而不是自己創造出空間來投籃。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太懂我說什麼的歡迎去看雷霆老大Shai Gilgeous-Alexander的Highlight,你就會暸解到我所說的『創造中距離的出手空間』)

不過藉由最近幾場比賽我們也還是能看到Mikal Bridges的進步——首度在低位嘗試Fadeway、切入製造犯規、利用墊步和變速去製造切入上籃的空間。可是要往一個明星級的球員邁進僅僅只有高效率的投射和進階的得分技巧還不夠,還要能閱讀場上情勢,利用自身的進攻威脅創造出隊友的空檔。在幾場比賽觀察下來,Mikal Bridges有意識的想要透過他的切入所造成的防守圈內縮傳給外圍的射手。但是他的傳球技巧跟不太上他的傳球意識,好幾球都傳偏、讓外圍的射手需要去跳接才能避免失誤。這時好不容易創造出的空擋便讓對手有餘裕能夠回防。

簡單來說,籃網的主要持球者分別面臨了不一樣的難題——Dinwiddie是傳球時機,而Bridges是傳球技巧。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交易過後,球隊有給予Cam Johnson其他不同的定位,其中之一便是除了Dinwiddie和Bridges的第三號持球者,在裡面有提到隨著Cam Johnson成長為第三號持球者,而不是一個「不運球」的球員,他會犯一些錯誤。當防守方派兩個球員來防守時,他必須要想到球場另一端一定會出現一個一守二的優勢邊,但很可惜他都沒有想到這個傳球的「眉角」。

比如說做了接下來一系列的錯誤決策:

上圖最後Cam Johnson將球傳給了右側45度角完全沒有進攻機會的Royce O'Neale,忽略掉了下順的Nic Claxton和對位防守者已經內縮露出底角空檔的Seth Curry。很幸運的Royce O'Neale看到了但大對角傳球太慢,使得防守者能夠回去防守。

上下兩張圖是同一個Play,Claxton幫Cam Johnson清出了上籃的空間。Johnson這時可以選擇攻擊籃框,對位Seth Curry的Ricky Rubio便會內縮換防Johnson。他可以做出兩個選擇——高吊Claxton和傳給Wide Open的Seth Curry,只是...他傳給了離三分線還有一大步的Mikal Bridges。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