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3/03/28

擺脫季初陰霾,Austin Reaves使三衛催化出新反應

與魔術的比賽中,斬獲生涯新高的35分,在接著與太陽的比賽中,有著20/10助攻的優秀表現,都讓Austin Reaves這個名子在媒體上大肆出現。Reaves成為Ham教練心中最受重用的球員,甚至還有些過勞。他在大學最後一年就是球隊的發動機,有著這些經歷,讓他豐富的技能包與Schroder跟DLO這個三衛陣容,成為湖人隊在第四節披荊斬棘的重大武器。

高涵謙

湖人目前理想陣容是三持球,只是 DLO、Reaves、Schroder 下場休息時,被迫變成效果不好的兩持球一射手,如果 LBJ、DLO 正常出賽,問題應該能夠解決,只是三持球真的就是 Ham 的極限了嗎?有沒有可能還有三持球一射手!?四持球!?

當LeBron James受傷後,所有人都認為湖人隊會離開鎂光燈焦點,但隨著戰績的逐步前進,這幾日Austin Reaves的好表現,又讓湖人受到一點以往有著的鎂光燈。而Austin Reaves的好表現也讓人更好奇這位一路從選秀會落選一路奮鬥至今的鬥士,甚至引來了一些特別的討論。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實說到Austin Reaves與湖人隊其實有一段特別的故事可以提一下,文章第一段或者各大媒體總會提到這件事,Reaves是在選秀會落選的,但嚴格來說又不太能這樣講,事實上當初的選秀會是有球隊在第二輪要選他的。活塞隊與Reaves方聯繫說要選他,但是Reaves方拒絕了活塞隊,是不是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呢?其實這與NBA的選秀制度是有關係的。

 

NBA的首輪新秀合約是制式化的,都是4年年薪由選秀順位依次漸減,而第二輪的新秀則沒有限制,也就是說第30與第31順位,僅僅一個順位之差,就代表著你一定有保障與沒有的差別。在有著一些在母球隊沒有位子,在短短1.2年就被拋棄的例子,漸漸有些團隊選擇在評估後,故意落選就像,而Reaves的團隊就做出這樣的選擇,認為在湖人隊比活塞隊更有發展空間,故意落選與湖人簽下雙向合約。

 

請繼續往下閱讀

Reaves並不是第一個以這樣的策略進如聯盟的球員,比較有名的例子是以防守James Harden一戰成名的Luguentz Dort。此種方式與二輪選秀進入聯盟其實處境還是差不多,都是沒有什麼明天要全力一拚的階段,Reaves只是證明了這種方式的可行性,湖人隊在當年開季前直接把Reaves的合約轉正,但同樣在當年用同樣策略,在進入湖人隊時比Reaves更被看好能搶下一個位子的Joel Ayayi,則被湖人給裁掉。

 

而Reaves在選秀會不受重視的另一個原因是他的年齡,Reaves在大學打了四年的時間,加上因為轉學被禁賽的一年,使Reaves在選秀時已經大齡22歲了。在NBA的選秀舞台中,年齡也是一項重點考慮因素,可以說你在大學待得越久,會被視為愈沒有潛力,即使你的大學數據再好,在球探的眼中,也會因為天花板較低而被忽視。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是這種選秀卻有機會立即性的給予球隊幫助,他們在大學球壇訓練出的基本功,讓他們能更快速的轉換到職業的舞台上。要說最好的例子應該是Draymond Green上,此外Jalen Brunson及Josh Hart兩位在尼克隊聚首的Villanova大學冠軍隊友也是一大例子,雖然是新秀進入聯盟,他們對每個球的拚盡,與卡位等等的細節,卻讓他們在球場上不像一個新秀。

 

 

之前的文章有提過,其實湖人近幾年的新秀眼光在Buss家族兩位弟弟的努力下是有著不錯的成果的,Reaves絕對是一個例子,雙向合約簽入,在賽季開打前直接轉正進入15人名單,此後當時的教練Frank Vogel可說是愈用愈上癮,最終Reaves在新秀年就有著61場,每場平均23分鐘左右的出賽時間。雖然跟在湖人菜鳥時期的Ingram一樣,總是被撞的東倒西歪,但明顯的看出他能用他的能力來幫助球隊。

 

所以Reaves今年的表現對於筆者來說是絲毫沒有訝異的。對筆者來說他會引起我更大的關注其實也來自於我近幾年最喜歡的湖人球員Alex Caruso,對我來說他有Caruso的影子在。同樣是身形不受被關注的白人球員,也同樣地在球場上用著自己的籃球IQ來面對比他們身形更好的球員,Caruso用他的防守來輔助James與AD,而目前的湖人隊中,Reaves用他在大學最後一年就身負的球隊指揮官的腳色,來協助目前這支進攻略顯笨重的球隊。

 

這是昨日輸給公牛隊的比賽後,Darvin Ham給予媒體沒有讓八村壘上場的原因,其實我們每個人都知道,Ham是一個非常喜歡三衛陣容的教練,這跟他目前呈現出的進攻體系幾乎已5-out為主有很大的關係,5-out更需要這些有速度有突破力的球員去進攻由於我們5-out站位而更空廣的禁區。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