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訓練」這兩個詞,常讓大家有不同的想像,上班族心裡想的是「公園散散步、從坐捷運改成騎腳踏車」,其他人腦中則是出現這類的畫面:「肌肉男在瘋狂舉啞鈴、田徑選手在操場全力衝刺」。年紀大的人也常認為,是不是老了就就該服老,不應該從事這麼「激烈」的運動,但其實運動是不管男女老少、有無疾病,大多都適合進行的,因為運動所提升的能力,又稱為「體適能」,是每個人一輩子都需要的,只是運動的強度、運動量、訓練的方法要找到適合自己。
一、什麼是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
不管是運動、訓練、健身、重訓,都是用以提升「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體適能廣義上是指「人體的結構、器官等,是否具足夠的能力,讓我們能正常工作、維持日常生活、休閒娛樂,甚至是一些突如其來的狀況」,然而,人會因職業、性別、年齡等而有不同需求,例如一個退休的阿伯只求日常生活獨立、偶爾去公園跟朋友下棋、泡茶,相反地,一個透過網球升學的高中生,需要密集地訓練、比賽,要能用最快的速度追到每顆球、發出180 kph的球速等。
二、體適能的分類:健康體適能 vs 競技體適能
大家常誤解訓練、重訓就是要變成「大肌肉」、要當「運動選手」,但其實體適能主要分成兩種,一種是健康體適能,是每個人都需要的能力,來維持身體健康,另一種是競技體適能,目的則是追求最高運動表現的能力。
三、「健康體適能」是沒有人可以豁免的
當我們在鼓勵全民運動、或者年長者開始從事重量訓練,目的就是提升「健康體適能」包括:肌力、心肺耐力、身體組成、柔軟度等。人往往將身體健康視為理所當然的,上下樓梯、從蹲馬桶要站起來,這些都應該要輕而易舉,殊不知往往在年紀越大時,身體的退化會逐漸超過身體的成長,導致原先可以輕鬆完成的工作、休閒活動,逐漸變得越來越吃力
若要讓身體的能力、體適能,至少維持甚至成長,就必須要做「超出自身能力範圍一些」的事情,因為每個人的能力跟需求不同,對一個職業運動員爬個象山可能跟喝水一樣容易,但對一個平時不太出門,下班就宅在家裡的沙發馬鈴薯,爬山就跟上戰場一樣。在情況允許下,若能進到健身房,不管是透過重量訓練、有氧器材來提升體適能都會是首要選擇,讓運動訓練的效果最大化。但若不習慣健身房的環境,能規律地進行自己喜歡的運動、偶而在戶外活動、流流汗、讓身體有些疲勞都是好的,因為身體不用就會退步,沒有什麼比運動更能維持身體健康的。
『希望透過所學,將運動醫學、運動科學、運動訓練等知識,用最簡單的語言分享給需要的人』
–陳曉謙 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fitness #gym #exercise #weighttraining #training #health #strength #endurance #rehabilitation #flexibility #physicaltherapy #CSCS #coach #體適能 #健身 #重訓 #運動 #訓練 #健康 #肌力 #心肺耐力 #身體組成 #柔軟度 #老化 #退化 #復健 #物理治療 #肌力與體能訓練 #物理治療師 #教練 #陳曉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