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 聯盟與球員工會 NBPA 達成為期 7 年的新版勞資協議(Collective Bargaining Agreement,CBA),避免如同 1999、2011 年對立所產生的封館危機,一舉改寫諸多簽約規定與制度。將在 2023-24 年即下賽季生效,新制度將限制豪門球隊的補強手法,並開放更多交易、續約額度。若想要奪冠?參透最新版本的 CBA 規定是必須的。目前雖已達成協議,細節卻尚未公開,本篇綜合外媒資訊彙整以下的重大改變。
薪資上限每年最多 10% 漲幅
還記得 2016 年的「大頂薪時代」嗎?適逢聯盟簽下一份新轉播合約,使該年 NBA 收入大增帶動薪資上限大暴漲,比前一年增加 34%,各隊憑空多出一名頂薪球員的簽約空間,因而產生了「KD 勇」的戰力失衡亂象,並造就多張爛約卡死一票隊伍的薪資空間,堪稱近代自由市場最大災難。而 NBA 即將在 2025 年迎接下一份轉播合約,據悉聯盟尋求 3 倍以上的金額,為了防患未然,勞資雙方早有「緩漲」的共識,沒有開出特例,確定維持每年薪資上限鎖漲 10% 的限制,阻止 2025 年的薪資暴漲的可能性,讓市場回歸平靜。
本賽季薪資上限約為 1 億 2365 萬,下賽季最多最多僅會落在約 1 億 3600 萬。然而,新的轉播合約勢必增加,上限又被鎖住,或許能預期未來兩至三年都能維持 8- 10% 的高增長率,相信累積下來,球迷也是很快能感受到數字膨脹的速度。
考量簽短約以及投身自由市場的風險,球員已經沒必要堅持在 2025 年成為自由之身掏金。由於薪資上限有最高 10% 的漲幅,合約不會因為簽約時間相差一年,而形成巨大價差。同理,球隊也不會獲得超乎預期的簽約空間,市場不會有劇烈動盪。
回到 2015 年 Goran Dragic 與熱火簽下 5 年 8600 萬,隔一年實力與資歷相近的 Mike Conley 恰好碰上薪資暴漲,簽下的合約躍升至 5 年 1 億 5300 萬,然而差異並非身價,而是時間。類似場景將不會出現。
增設第二道土豪稅門檻(Apron):總薪資超過豪華稅 1750 萬以上支隊伍,將無法使用中產條例、先簽後換,且不能在季中買斷市場簽下球員,於交易過程將禁止拿回更高的薪資總額,亦無法將 7 年後的首輪選秀籤列為籌碼。
一度有傳言指出,NBA 官方期望在新版 CBA 帶來「硬上限」(Hard Cap),以抵制超級強權的競爭失衡,如今雙方折衷找到了新方式。增設第二道「Super Tax 門檻」(此處引用外媒 Spotrac 的暫稱,實際命名還不知道),限制超級隊伍的補強手法。
為了方便讀者們想像我們以本季為例,有 6 支隊伍觸碰到此上限,包含快艇、勇士、公鹿、塞爾提克、太陽與獨行俠。在新制度之下,太陽無法交易 Kevin Durant,快艇則是不能簽下 Russell Westbrook,季前也沒機會搶下 John Wall,能補強的手段只剩下底薪。若很有自信一年拚奪冠,或許可以忍一忍,若兩三年都面臨此限制,那 GM 再神都會很痛苦吧...。
新制度下,NBA 會根據各隊的薪資總額,會出現 4 種情境,能使用的補強手段相異,大致如下:
- 擁有薪資空間:運用空間簽屬自由球員、先簽後換、底薪、空間中產(新版據悉會漲價)
- 沒有薪資空間、未達「土豪稅」(約豪華稅以上 600 萬):可使用全額中產(本季約 1100 萬)、先簽後換、底薪
- 沒有薪資空間、超過「土豪稅」:擁有稅後中產(本季約 630 萬)、底薪
- 「Super Tax」門檻:底薪
無論哪種情況,各隊都能簽屬 3 張雙向合約,底薪合約數量不受限制。近年較少被使用的雙年合約未列出。上述只針對簽約自由球員的部分,若是一般交易,僅達到「Super Tax」之球隊會到受限,其餘則沒有差異。
續約工具強化:
1.非頂薪新秀續約長度從 4 年增加至 5 年。
2. 提前續約漲幅從 120% 提升至 140%。
保護小市場,新版本 CBA 強化母隊的續約優勢。開放所有「首輪新秀」延長合約至 5 年,以往只開放給「指定新秀球員」(Designated Rookie Extensions)的頂級新秀,例如 Luka Doncic、Trae Young、Ja Morant 皆是第一份合約快跑完前,獲得下一張五年最大金額的續約。而 Jordan Poole、Tyler Herro 因為沒有拿到頂薪,合約長度只有 4 年。未來無論金額大小、球員條件,母隊都能根據需求選擇,是否開出 5 年長度的合約報價。
新秀以外,延長續約漲幅則從 120% 增加至 140%。最常被作為範例的是塞爾提克的 Jaylen Brown。現行制度在合約到期前,塞爾提克只能開出 4 年 1 億 6500 萬的延長合約報價,新制度則增加至 4 年 1 億 8900 萬。原先 120% 漲幅普遍被認為太低,導致多數球員寧可成為等到合約跑完,成為自由球員聆聽其他隊伍的報價,或等待母隊使用鳥權續約。透過拉高漲幅,只要雙方有意繼續合作,都能提早敲定合約。
提高至 140% 讓更多球員不必進入自由市場,即能收到符合行情的合約,然而若前一年薪資太低,如此漲幅仍舊微不足道。例如暴龍隊的 OG Anunoby 下賽季薪資落在 1860 萬,即便獲得 140% 的漲幅,能拿到的起薪也僅是 2600 萬,老鷹 Dejounte Murray 也是類似的情況。兩人都仍預計會投身自由市場,以拿到符合身價的新合約,母隊就須承受,有可能被半路攔截的壓力。
交易大開放:
1.簽約特例(例如中產)可以用於交易。
2.取消「指定球員」的名額限制。
新版 CBA 也更聚焦「交易市場」,簽署大咖自由球員已不是主流補強手段。最具代表的改變莫非於,過往僅限於簽屬自由球員的特約條例(例如中產),未來能以類似 TE(交易特例)的形式,接手尚未到期的球員合約。好比省去薪資平衡的麻煩,多出千萬的空間承接球員,有更多補強手段並活絡交易市場,不過拿到手的中產空間能如何使用?細節仍未公開。
「指定球員」在「Super Tax」制度出現後,再去限制只能持有 2 張,意義就不大了。若能忍受超過門檻後的操盤限制,能夠盡情開出多張頂薪續約綁住潛力球員。實際受惠者是克里夫蘭騎士,由於手上 Darius Garland、Donovan Mitchell 皆為指定球員,現行制度無法開出 5 年的頂薪續約給 Evan Mobley,但未來不會受到限制。此外,該規定也將解放了交易市場,近幾年籃網就因 Ben Simmons 的指定球員身分,導致諸多交易案只能存在於想像之中。
新秀簽約:
1.新增專屬二輪新秀的簽約特例,細節未知。
2.雙向合約名額從 2 增加至 3 張。
非首輪新秀會有更多機會!每隊雙向合約名額從 2 張增加至 3 張,有利於 NBA 和 G League 之間的上下往來,給予年輕球員更多表現舞台,例行賽能使用的球員增加至 18 人,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原本沒有專屬制式合約的二輪新秀,過往都是透過底薪、拆分中產來獲得 NBA 合約,未來將有專屬的特例條款,增加球隊重視養成的誘因,然而是否實用?也是得看細節才能知曉。
---
目前新版 CBA 細節尚未全面出爐,例如 Super Tax 門檻施行是否有緩衝期?會是各隊 GM 亟欲知道的。個人認為將有三點,是後續可以觀望的重點。
首先,自由市場的沒落似乎逐漸確立!尤其是在 2025 這一年失去誘因後,現在版本球員最理想的職涯是不斷地在原隊伍獲得續約(鳥權、延長合約),藉由交易改變東家,而不是進入自由市場等待伯樂,以前會有人以「試水溫」為由成為自由球員,未來將不是明智之舉,近幾年休賽季,都沒有足夠的薪資、空間簽屬大咖自由球員。
其次是,交易將躍升為最重要的補強方式。好比股票,球隊需要提早投資優質綠葉、年輕潛力,藉由購入合約,以利獲得鳥權或延長續約的權利,或是將多餘的合約轉換為如選秀權、TE 等交易籌碼,當前一堆綠葉球員已經要價好幾個二輪籤,若只是讓球員合約變成空氣,或坐擁龐大的薪資空間,可能什麼鬼都簽不到。
延伸閱讀:
Jae Crowder 就值 5 支!為何本季 NBA 交易狂送「二輪選秀權」?
NBA 自由市場玩法不一樣了!今夏別期待有「薪資空間」大買家
只要不怕豪華稅,以往豪門能用銀彈攻勢解決眾多疑難雜症,增設第二道豪華稅線門檻後,限制補強手段是比繳稅更難受的懲罰。豪門得重新整理現有戰力,不能再貪心地全面續約,中游球隊或能趁虛而入,搶到實用戰力、翻轉現有戰局。而建隊過程中,各隊對於「時間軸」的拿捏會比過去更為嚴苛,無法純靠花錢延長奪冠期限。
其餘重大改變還包含以下:
個人獎項將有 65 場的出賽最低標準
本季 Joel Embiid、Nikola Jokic 的 MVP 之爭,不少人指稱前者的出賽場次會是一大危機,到底多少場是不足的?NBA 白紙黑字訂出來了!想要獲得年度獎項最低標準就是於例行賽上場 65 場。有外媒認為,這是對於「負載管理」(翻譯:輪休)的回應,認為獲獎後的收入利益,會使球員力求上場。據悉也會有相關配套措施,像是一度程度的例外,以及避免球員只上場 1 秒鐘即下場,這般刷出賽數情況。
季中錦標賽最快下季開辦
為了增加例行賽的精采度,NBA 最快從下季開始舉辦季中的錦標賽,所有 NBA 隊伍都會參賽,根據前期的排名,選出最終 4 支隊伍,並到第三方的中立球場舉辦淘汰賽,獲勝隊伍之球員能獲得獎金。
參考資料:CBSsports、TheAthletic、ESPN、Spotrac
高涵謙
提前續約漲幅升至 140% ,影響最大的應該是養老合約,Lillard 年薪 6000 萬的合約令人咋舌,新制上路之後,6000 萬已經不算什麼,因為基本是 7000 萬起跳,球隊如果不給,球星可能會覺得得不到尊重高喊賣我,球隊一旦給了,球隊戰力根本難以維持,目前最先影響的應該是快艇 George Leonard 公鹿 Giannis,就看這些球隊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Ken
會突破天際,但這種神主牌合約沒幾張,願意出的大概也甘願,主要還是給那些願意出,但規則上給不起的案例啦
高涵謙
但是就像內文提到的,國王 Sabonis 老鷹 Murray 爵士 Markkanen 暴龍 Anunoby 因為前一年的薪資太低,即便獲得 140% 漲幅,還是低於行情,就會選擇利用鳥權續約,所以那些球團肯出,但規則上給不起的問題,其實沒有獲得改善
Ken
適用範圍會比以前多一點,只能說沒有一次解決問題,我看有人提150%,但套用到上述例子也是一樣的狀況,身價有跳躍成長的球員,還是走鳥權會比較賺
來亂的
以後要爭冠的球隊,除了三個「頂新」球員外,其他都是功能性球員,大家領最低薪
來亂的
「為了增加例行賽的精采度,NBA 最快從下季開始舉辦季中的錦標賽,所有 NBA 隊伍都會參賽,根據前期的排名,選出最終 4 支隊伍,並到第三方的中立球場舉辦淘汰賽,獲勝隊伍之球員能獲得獎金。」這是給低薪球員打工的機會嗎。
來亂的
整篇看起來就是為馬刺量身訂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