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3/04/23

「我們先量張身體組成!」— 如何正確解讀身體組成報告

隨著穿戴式器具、生醫科技的發展,我們更容易取得生理數據,並能長期追蹤身體組成例如肌肉量、體脂肪的變化,但方便性的同時,我們也常常「過度解讀」、「過度在意」這些數據。例如在看到今天休息時心跳比平常高一些,就覺得今天身體「應該」狀況不好、不該做什麼。或是看到報告上顯示肌肉量較低、評分較低,就如同世界末日。但這些數據是否準確、具有意義、抑或對應到實際的身體功能,都是需要再考量的。

第一次進到健身房,先拿張身體組成的報告都變成標準配備了,透過圖表呈現的數據,告訴學生或會員「你的身體有多差、多不平衡、肌肉不足、體脂肪過高、蛋白質攝取太少」。

請繼續往下閱讀

首先,重量訓練或運動訓練,能帶來的益處,絕對不只是「身體組成的改變」如肌肉量、體脂肪率等,還包括提升生活品質、讓工作或運動更不費力、調節心理及情緒等功能。若我們「過度倚賴、看重」身體組成的報告,可能會掉進誤差值、解讀上的陷阱裡面。

在解讀身體組成報告時,可以考量以下:

 

請繼續往下閱讀

1. 看的是絕對值還是相對值?

絕對值指的是「實際的數字」,如果量出來的肌肉量是33 kg,絕對值就是33 kg。而相對值是指「跟一個參考值的比較」,最常見的是不同時間下的比較,例如原本肌肉量是30 kg,一年後是33 kg,也就是一年增加了10%(3 kg)的肌肉量。

請繼續往下閱讀

家用或市面上的體脂機例如XXbody、XXnita等,可能測出來的體脂肪率或肌肉量,依照不同的機型,誤差值可能在5-10%,意思是這台量出來的體脂肪率是20%,另外一台量出來可能是30%,而對於男性來說,從20到30%,就已經從正常範圍變成體脂肪過高。

因此,當機台本身的誤差值較高時,看絕對值就沒有太大的意義,更好的狀況是「一天中的同樣時間點、同樣的飲食狀態、同樣的機台」下,去做前後時間的比較,得出來的「相對值」可能是更有參考價值的。因此,當如果不是用DEXA、BodPod等,這類更精準測試身體組成的儀器(誤差值5%以內),應參考的是相對值,像是在運動訓練半年後,比較訓練前後所量出來的肌肉量、體脂肪率。

2. 正常值、過高、過低?

許多體組成的報告,會標注你目前的肌肉量或體脂肪率是「過高、過低、正常」,或是在同年齡、性別下,你的肌肉量是平均的百分之多少等。但在解讀時,需要了解這些差異「有沒有意義」,例如目前的共識是當腰圍、體脂肪率超過一定的數值,可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但若是肌肉量低於平均一些,或體脂肪高於平均一些,是否真的對身體有影響、是不好的?

同時要考量機器本身的誤差值以及機器使用的常模(統計資料)可能來自不同人種,如上所述機器本身量出來的數據會有一定的誤差,而誤差的程度有時就可以讓你從「正常」範圍到「不健康」。又或是當拿自己的肌肉量或體脂肪率跟美洲白人、非洲黑人的平均值(常模)比較,可能就不見得那麼有意義。

3. 左右失衡?上下半身失衡?

關於肌肉失衡,可以參考過去的文章寫得更詳盡,主要是「人本身就是不平衡的」。例如我們有慣用手、慣用腳、器官本身就不是對稱的等,對稱常是一種觀感,但不對稱是否真的會造成受傷、影響日常生活或運動表現,並不是單看「肌肉量」就能判斷的。我們需要做許多理學檢查、動作評估,才能知道身體的不對稱例如長短腳、脊椎側彎等,是否造成疼痛、運動受限的原因,避免看到黑影就開槍。

 

4. 總結

隨著穿戴式器具、生醫科技的發展,我們更容易取得生理數據,並能長期追蹤身體組成例如肌肉量、體脂肪的變化,但方便性的同時,我們也常常「過度解讀」、「過度在意」這些數據。例如在看到今天休息時心跳比平常高一些,就覺得今天身體「應該」狀況不好、不該做什麼。或是看到報告上顯示肌肉量較低、評分較低,就如同世界末日。但這些數據是否準確、具有意義、抑或對應到實際的身體功能,都是需要再考量的。

.

.

.

『​希望透過所學,將運動醫學、運動科學、運動訓練等知識,用最簡單的語言分享給需要的人』

–陳曉謙 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Facebook 粉絲專頁IGYoutube部落格

#bodycomposition #muscle #bodyfat #muscleimbalance #lossweight #weighttraining #exercise #bodybuilding #身體組成 #肌肉量 #體脂肪率 #肌肉失衡 #增肌 #減脂 #重量訓練 #健美 #健力 #體態 #健身 #inbody #物理治療師 #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陳曉謙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