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3/04/10

寫在經典賽之後-棒球運動全球化短多與長空

第五屆世界棒球經典賽在大谷及神鱒對決下終告落幕,從辦理國家的諸多數據可以看出本屆的經典賽是超越以往的精采。但以其他的運動賽事或是其他主流運動的狀況,棒球運動全球化的發展仍有一段距離,而本文也試著提出韓國國技之稱的跆拳道在全球化推動的過程進行案例說明,試著點出思維的差異致使全球化效果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

  第五屆世界棒球經典賽在大谷及神鱒對決下終告落幕,從辦理國家的諸多數據可以看出本屆的經典賽是超越以往,日美對決在日本關東地區與關西地區平均收視率分別高達42.4%和35%,在大谷翔平面對其洛杉磯天使隊的隊友Mike Trout時收視率更是達到46%的最高值[1]。另外,在美國的FS1電視台播放的日美之戰也有着4,480,000人觀看,收視率為1.44%[2]。

  這幾屆棒球經典賽世界各地收看觀眾人數也有所成長,如2017年從MLB網路、ESPN2和ESPN Deportes共吸引了310萬人次觀看世界棒球經典賽決賽,是觀看2013年屆世界棒球經典賽決賽(觀看人數為110萬人)的接近三倍[3]。另外在2023年一屆賽事中,觀看收視率於世界各地亦是持續增長。日本對韓國的國內電視收視率為 44.4%,超過了東京奧運會期間的所有運動項目賽事的收視率,韓國隊的預賽四場比賽的平均收看觀眾人數為178.1萬人次,比2017年增長35%,台灣四場賽事平均有130.1萬收看人口,比起2017年增長了151%[4,5]。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若以其他的運動賽事或是其他主流運動的狀況,棒球運動全球化的發展仍有一段距離,而本文也試著提出韓國國技之稱的跆拳道在全球化推動的過程進行案例說明,點出思維的差異致使全球化效果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

 

  首先,雖說前述提及第五屆經典賽在美國有所成長,但相較於美國其他運動賽事節目的收視率仍有一段差距,國家美式足球(NFL)的超級盃賽事吸引了超過 1.13 億觀眾。而2022年NBA總決賽就有1240萬觀眾觀看[6]。且在美國職棒大聯盟主導下,經典賽的網站訊息是依附在美國職棒大聯盟(如圖一),也難怪被喻為是另類春訓賽事。

圖一、經典賽賽事訊息放在大聯盟官網一個區塊

  事實上,棒球算是全球最早進入職業化發展的運動種類之一,在美國已有150年之久,要比現代奧運或歐洲足球更早商業化,只是棒球運動的全球化推廣似乎要比足球、籃球進度更為緩慢。同樣是美國人發明的籃球賽,美國職籃協會(NBA)在1992年就派出夢幻隊參加巴塞隆納奧運奠定籃球其武林盟主地位。

請繼續往下閱讀

  相較於此,美國職棒對於奧運一直視採取不合作主義,理由是賽季衝突,影響其商業利益,賽季衝突的議題也不是沒有解決的方案,去年底的卡達世界盃足球賽移到冬季進行,歐洲多數國家的職業足球聯賽也配合調整,過往的美國冰上曲棍球聯盟也曾經因冬季奧運而調整賽期,且現今經典也是選在例行賽開打前,許多選手也因此有所考量,包括外號國防部長的張育成也曾因此理由表達拒披戰袍。

  但另一個主因是禁藥問題,才是難言之隱,美國職棒近年其實都被禁藥議題壟罩,從2014年的米契爾禁藥報告到2018年的職棒禁藥風雲紀錄片等都突顯示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事實上,更早期的知名選手邦斯、索沙、麥奎爾都有是用禁藥前科[7,8,9],因此,禁藥問題會是美國職棒顧慮的重要議題,國際奧會對於禁藥是採取零容忍。

  且經典賽的時間正是許多職棒聯盟的熱身賽時間,大聯盟以保護投手為理由,提出投手投球數上限的規定,似乎讓人聯想與威廉波特少棒聯盟的規定有異曲同工之妙,加上分組機制、選手國籍認定等重要議題,都是美國標準,與國際棒球規範出現落差。甚至日本隊監督栗山英樹在賽事後對於美國職棒大聯盟在賽事期間變更賽制做法也提出質疑[10],套句行政部門的慣用語,經典賽的競賽事務仍處於滾動式修正,嚴謹程度不足不易服眾。

  事實上,經典賽辦理五屆以來,辦理區域仍侷限在北美及東亞等,本屆更是只有在美國及東亞辦理,四強與決賽都在美國進行,即使本屆擴充為20隊,不少球隊被譽為美國二隊,包括英國、以色列及義大利,為這些國家效益的球員則是其祖父母的血緣關係而得以效力該國,其實這種組隊方式對於棒球運動推廣是否有助益值得觀察。

請繼續往下閱讀

  相較於美國採取唯我獨尊的思維,韓國在推動跆拳道全球化的運動是則是走不同路線,從基層運動人口培養、爭取國際賽事空間及成立專責機構等,首先,韓戰及越戰間接促進了跆拳道運動的國際化,主要是因為當時不少軍隊接受跆拳道訓練,諸多教官在戰後陸續在北美地區進行教學推廣或開設道館及俱樂部,到2010年時期,全球已經有205個國家及地區成立跆拳道協會、35000個俱樂部及近5000跆拳道學校(或道館),全球參與跆拳道運動人口為8千萬[11]。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