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3/04/21

正式上路後 MLB新規則之我見

本季MLB開始施行不少新規則,投球計時器、限制極端布陣等做法,顛覆了這個老字號職棒聯盟近年的生態。即使經歷春訓的適應,這些制度的正式上路,仍帶給各隊投打不小挑戰。

作者:伊莫

        本季MLB開始施行不少新規則,投球計時器、限制內野極端布陣等做法,顛覆了這個老字號職棒聯盟近年的生態。即使經歷春訓的適應,這些制度的正式上路,仍帶給各隊投打不小挑戰。也因此開季不久,便可看到投手違規計一顆壞球而陷入球數劣勢、打者違規遭三振等令人措手不及的狀況產生,可見新規則對一些球員來說還需要時間適應,才能轉化為身體的記憶。

        筆者作為一個誕生於千禧年後的球迷,對於新變革基本上不會過於排斥,然而以MLB居於職棒聯盟領頭羊的角色,每次提出新玩法經常讓各國職棒群起效尤。牽一髮而動全身,劃時代改革對世界棒球的利弊如何,是之所以這些規則值得逐一討論。

請繼續往下閱讀

投球計時器

投手拿到球之後,壘上無人時必須15秒內投球,壘上有人則為20秒,違反將計一顆壞球。此外打者必須在8秒內進入打擊區,否則自動計1顆好球。(圖片來源:MLB官網)

        在這個生活步調加速的時代,致力於開拓年輕與國際球迷市場的MLB,想讓自家球賽也跟著加速,從投球的停頓下手是最容易的,所以造就了目前的投球計時器。但以傳統角度來看,原本以不受時間限制作為一大特色的棒球,現在為了縮短比賽時間,居然冒出硬限制來管控投打雙方的步調,這無疑是干擾雙方以智謀取勝的戰術運用。一些投球節奏較慢的投手,不得已只好加快速度,也引起受傷風險提升的疑慮。

        不過在多了投球計時器的情況下,投手不能一直對捕手搖搖頭,再緩緩啟動投球;打者在打席中途也不能刻意繞打擊區一圈再重新站定位。投打對決變得更流暢,確實也有助於球賽的精彩度。筆者認為在有限的時間下,反而能促使兩隊腦力激盪,算是延續了鬥智的精神。況且啟用投球計時器後,今年賽事平均時間回復多年前的水平。扣除拖拖拉拉所花掉的30分鐘,投球計時器反倒讓棒球回到最純粹的樣貌。

        許多球類運動共同的賣點是以流動的球為爭奪目標,兩隊為此進行攻防甚至跑動。棒球最有看頭之處卻是球沒被投出或揮擊,投打雙方只是靜靜的處在原地,但球迷卻以「醍醐味」之稱而沉浸其中,看球的樂趣是不想看到球,真是詭異的事。為了避免我們鍾愛的球賽如此喪失活力,直到根深柢固而無法翻轉,投球計時器有其必要性。不過計時的秒數,筆者認為可以經過全MLB的統計後,找出最合理的數字,也許可比現行標準再多個2、3秒。碰到滿壘一分差,投手真正需要深思熟慮再投球的緊張時刻,或許也能給予放寬。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限制牽制次數

一個打席中,如果投手使出牽制三次,跑者未出局而仍停留在原壘包時,判定投手犯規,跑者可推進一個壘包。(圖片來源:MLB官網)

        牽制最初的用意,大概是為了避免離壘較遠的跑者容易盜上壘包。如果來個迅雷不及掩耳的牽制,讓跑者回壘不及而出局,往往能即時化解危機,而不用多費心思從打者來抓出局數。然而近年看到不少牽制,經常是投手為了緩和步調,在跑者早已回壘時,向野手投出高拋物線的球,甚至可能連球都沒投出。雖然偶爾也能看到投手連續牽制四次以上,讓跑者有驚無險的留在場上,不過那畢竟是少數情形。投手無數次牽制的動機與目的,更常是為了多爭取休息時間,或是畏懼面前的強打者,於是向一壘投幾顆軟弱的球。這類型態的牽制雖是行之有年的文化,在筆者看來卻是最違反棒球精神的一項。

        今年明定牽制次數最多三次,算是合理的次數。一來面對蠢蠢欲動的跑者,給予三次嚇阻機會大抵足夠。再者跑者要是非常積極的擾亂投手,牽制四次也不會比兩次有辦法遏止,投手倒不如專心於解決打者,不必隨之起舞。這項規定能讓投手能審慎的運用牽制,而非當作拖延投球不勇於對決的手段。牽制的時機回歸初衷,也就是為了抓跑者而使出。

請繼續往下閱讀

標籤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