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深蹲時,腰都會感到緊繃,可能源於久坐造成的肌肉縮短」
「圓肩、駝背可能造成肩膀痛?也可能不會?」
1. Kinesiopathologic model(KPM)
在物理治療師Sahrmann的著作中,提及了KPM的思考架構,Kinesio(Kinesiology)意指「人體動作學」,探討人體的動作如何產生、功能等,而Pathologic(Pathology)意指「病理學」,探討疾病的成因、發展、變化等。KPM將兩個字合併起來,代表著「身體的動作」跟「疾病、病理」之間的關聯性,或者說「身體的動作可能造成傷害」或「傷害可能造成身體的動作改變」
人體要產生動作,主要倚賴身體的三大系統包括:肌肉骨骼系統、神經系統、心肺及內分泌系統。以挖土機來比喻,肌肉骨骼系統就是怪手、機體,負責穩定性、產生力量;神經系統就是駕駛員,負責操作機器;心肺及內分泌系統如同燃料一樣,讓機器能保持運作、供應能量。
2. 動作及生活無形間造成結構的改變
「不停重複的動作(repeated movement)」及「長期維持姿勢(sustained alignments)」都可能造成身體的改變,例如肌肉長度、關節的鬆弛度。舉例來說,棒球選手在反覆投擲下,肩關節會變得更鬆弛、角度變得更大;辦公族在長期的久坐下,鼠蹊部的肌肉會縮短,腰部的肌肉會被拉長。
「動作發生在『阻力最小』的路徑,而非『最理想的』路徑」
「鬆、柔軟的肌肉跟關節較容易被拉長」
「緊、僵硬的肌肉跟關節較傾向被固定、不動」
當動作習慣、生活型態已經使肌肉變得更長或短、關節變得更緊或鬆,同樣要完成一個動作時,身體參與的肌肉、關節會發生改變。舉例來說,在站著彎腰撿東西時,應倚賴「髖、腰椎、胸椎」三個關節一起「彎曲」,但是在久坐的生活型態下,會使得鼠蹊部的肌肉過於縮短、緊繃,導致同樣在執行彎腰撿東西時,「腰椎、胸椎」過度彎曲,而「髖」彎曲不足,最終,胸椎跟腰椎可能在超出自身極限、反覆的彎曲下,導致韌帶扭傷、肌肉拉傷,甚至椎間盤突出等。
3. 反覆受傷可能源於「動作失能、動作異常」
有時受傷單純因為運氣不好,不小心就扭到腳、閃到腰等,但若疼痛、不適反覆發生,例如每年都會固定幾次「膝蓋積水」、「閃到腰」等,而且似乎跟一些習慣、運動有關聯,例如「訓練量變大」、「球打得比較少」、「調整深蹲姿勢」等,這些線索可能代表著「這個受傷、不適,可能與動作失能、異常有關」,除非調整這些微小的動作、肌肉的長度、關節的緊繃度等,否則動作還是傾向發生在阻力最小的路徑,不動的的部位還是不動,已經動的很多的關節繼續動更多。
『希望透過所學,將運動醫學、運動科學、運動訓練等知識,用最簡單的語言分享給需要的人』
--陳曉謙 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pain #movement #exercise #training #rehabilitation #dysfunction #physicaltherapy #physicaltherapist #CSCS #medicine #疼痛 #動作 #運動 #訓練 #失能 #復健 #肌肉 #肌腱 #韌帶 #醫療 #重訓 #物理治療 #運動傷害 #物理治療師 #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陳曉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