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3/05/19

【排球人生】攻擊的時候,高度、力量、爆發力決定一切嗎?

是不是跳不高,就意味著沒辦法打好排球的攻擊呢?攻擊技術一定得跳得高、用力催嗎?讓爺來跟著你一起思考這個問題。

作者:眼鏡王

進入排球世界的莘莘學子們,或多或少,也許是從球隊的比賽中,也許是從平時的練球裡,又或者是在轉播中看到,那華麗的攻擊技術--充滿爆發力地跨步、瞬間急煞,霎時間衝力轉化為向上彈跳的力道,將整個人高高彈至空中,胸膛展開、手臂向兩側拉緊、雙腳向後弓起,整個人在空中彷彿時空靜止般凝結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然後,緊繃到極致的張力「唰」地鬆開,全身的彈性加諸在球體上,伴隨著震耳欲聾的爆音聲,一發砸向地面,或許還帶有一些極速旋轉產生的摩擦聲,和不確定是否是想像的一點焦味--蹦!扣球得分!

排球人或多或少,都深深地受到攻擊技術的吸引,那是因為人天生就有著起飛的渴望。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正因為如此,有一大部分的排球人,誤認為「攻擊」意味著只有唯一一種解釋:「高度、力量、瞬間爆發力」。但事情並不是這樣子的。

 

高度、力量、瞬間爆發力決定了攻擊的什麼?

首先要理解的是,上面提到的三個要素,分別決定了攻擊的那些部分。

  • 高度:滯空時間更長、打進界內的球路選擇更多、可延遲或提早的出手時間變多
  • 力量:球的加速度、轉速、球的初速度、球的尾勁
  • 瞬間爆發力:起跳至空中的時間、出手速度、球的加速度、轉速

你可能會想說,爺,聽起來,攻擊不就是這些嗎?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並不是這樣。

延伸閱讀:【排球人生】如何理解排球的「攻擊」這件事?

爺在這篇文章提到了,攻擊是「為了得分而衍生出的手段」,不代表就只有快、重、強這種攻擊方式,才能夠得分啊!

為了讓球最短時間落地,或用出乎對方意料的方式落到對方場內,令對手漏接,吊小球也不失為一種相當有效率的方式,當然,把球直接推向對方無人防守區域(比如說後場),或眾人防守盲點(比如說正中央),也是一種有趣的得分方式。

 
請繼續往下閱讀

 

爺的排球技術已經逐漸退化了,如果要硬扣,很容易不穩定而造成失分,因此爺常常使用的一種攻擊手段,就是搓搓包球。

這種球的重點在於多施加一些旋轉,並減少球往前飛的力道,讓球更傾向於失速落地。因為大部分球員對於防守的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強扣,所以這種搓搓包球有些時候挺管用的。

當然如果是 play 場,場上的人還是更樂於接一些扣球,讓每一球有來有回一番。搓搓包球多少還帶有一點扣球的味道,但如果為了得分而一味吊小球或推後場,不只隊友會覺得你浪費他接/舉給你的球,對手也會覺得這人幹嘛一直吊小球?大家是來運動的,不是來輸贏的。如果是在比賽場上,為了得分而使用最有效率的手段,那大概就不會有人說什麼。

 

不過,既然吊小球得分效率也很高,那為什麼大部分練習還是著重在大力扣球呢?

這也並非不能理解。

因為,就像一開始提到的,大多數人(包含觀眾)都容易受到華麗扣球的視覺、聽覺等感官刺激效果吸引,產生心跳加速、血脈噴張的緊張感,進而看得更入迷。而一顆強而有力的扣球,最為顯著的效果,就是為己方大幅提升士氣,也削減對方的士氣,這點是非常重要的。

在排球場上,一支隊伍的士氣低靡,那是六人份的低靡,一球最基本需要經過三個人的傳遞,才能完成一次振奮人心的攻擊,才能更有得分機會,如果大家都呈現低落狀態,那就很容易大勢已去了。因此,強力的扣球是必要的,倒不如說雙方是以此為基底在搶奪主導權,以控制整場比賽的走向。所以強力扣球還是必練的技術。

經過上面這些探討,你是不是對「攻擊」這件事有了一些理解或其他心得呢?歡迎留言討論,一起聊排球吧。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