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來到彰化的東山國小棒球隊分享訓練觀念,主要以三個主題讓小朋友明白,原來「訓練」是這麼一回事。
一、重訓的好處
以小朋友接觸過的專項訓練為例,如打擊、跑壘、投球,想把這些動作做得更快、更多,你必須擁有更多的力量,任何的技術都建立在紮實的肌力程度上,以提高力量為訓練目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大多的運動傷害發生在肌力不足,又過度使用的情況。在學生棒球階段通常會接受「大量」技術練習,對於「肌力」反而忽略或是練錯方法,可能是以蛙跳、鴨子走路、輕負荷高反覆等錯誤方法,力量沒練到,反而加重了過度訓練的可能。
國小可以重訓嗎?
我認為是可以的,肌力訓練中並非瘋狂的壓大重量,讓小選手在此階段學習多樣化的動作,目標以提升「基礎運動能力」為首要,透過良好的計畫、動作進退階、疲勞管理,力量隨著訓練年資漸進就相當足夠,將能為長遠的運動生涯打下良好基礎。
二、訓練需要階段性的安排
遊戲中的分配技能點數就像是為自己安排訓練計畫,這個比喻用在小選手身上非常好理解,就像挑戰關卡(比賽),你要知道如何針對目標分配點數,讓角色不斷過關升級(進步),如果胡亂分配造成挑戰失敗,就會回到原點(沒進步)。
就我的經歷來說,在選手階段時大多球隊都沒有完整的規劃訓練週期,幾乎是以「感覺」、「經驗」在安排。經驗固然重要,但在未經運動科學的驗證及實務觀察下,可能只是拚運氣,拚看這些選手中,是否有下一個天資聰穎、天份過人的「明星選手」,而犧牲掉的是一大群花費時間、心力在球場上努力卻從未進步的選手。
三、體能訓練要練對才有效
在與小選手的對談中發現,其實他們對體能訓練有所謂「有氧」及「無氧」的概念,程度還不錯,就以他們理解的程度來講解體能訓練。
聽到我給選手的訓練不會有長距離跑步時(3000or5000公尺),台下傳來驚嘆的聲音,為什麼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長距離跑步不是棒球選手最重要的能力,一個小時的賽程中,他們會不斷的「動」又「停」,並不像馬拉松選手一樣持續跑一個小時,且在整場比賽中,大多的動作都是以短時間高強度進行,那他們需要的體能,就必須以短時間高強度來計畫。
平時練長距離跑步,比賽反而要不斷衝刺又休息,就像準備考試結果你念錯科,準備完蛋。
這次的分享會透過「看圖書故事」的方法,將複雜的訓練概念,透過簡單方式的解講給小選手及家長理解。
有人說,他們才國小,聽這些幹嘛?
我認為,就是因為在國小,更要在此階段開始知道「訓練」究竟是怎麼回事,讓他們在未來的選手生涯中,能做出正確選擇,與其說讓他們成為訓練的專家,不如說是讓他們學會如何「選」教練,才能在這權威式的棒球環境中走得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