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球季開始前,Gunnar Henderson就被喻為是本季最受期待的大物新秀之一。除了MLB官網Pipeline與Baseball America以外,包括Fangraphs、Baseball Prospectus、ESPN和The Athletic等網站的新秀專家都把Henderson排在前二。
對於金鶯隊來說,有了Gunnar Henderson這被期待成為下一位上看30轟的三壘巨砲,再加上攻守俱佳的鐵捕Adley Rutschman和天賦滿滿的新科王牌Grayson Rodriguez,2023年看起來是他們持續茁壯,逆風高飛的一年。而Henderson更是被外界認為是美聯新人王的熱門人選。
然而,Henderson在今年四月的帳面數據,卻令人大失所望。直到美國時間5/7賽後,Henderson的傳統打擊三圍,分別是.176打擊率、.342上壘率以及.308長打率,並只有扛出3支全壘打。另外,Henderson的三振率高達30.7%,也比聯盟平均22.1%高出許多。
但若我們觀察Henderson的進階數據,就會發現Henderson的成績雖然不到出色,不過仍有平均左右的水準。Henderson的HardHit%(紮實擊球率)是差強人意的39.3%,大概落在聯盟平均左右。雖說Henderson的三振率高得嚇死人,Henderson也展現了異於常人的選球眼,繳出了19.3%的保送率,排在聯盟第四,只有LaMonte Wade Jr.、Juan Soto與Max Muncy在他前面。也正因為這優異的保送率,讓Henderson的wOBA和xwOBA,都有維持在聯盟平均上下的.306與.332。
這樣看來,Henderson在四月所展現的表現,大概只能用兩極化來形容,加上樣本數還小,我們還不需要急著宣告他已經從大物淪落成「大霧」。然而,Henderson的現況如此,要如何解釋?
選球策略不是問題
扣除掉新秀左打十之八九會遇到的左殺問題(.115/.343/.115,59 wRC+)外,要找尋導致Henderson窮到只剩下保送與三振的原因,我們就要先看Henderson的本壘板紀律,包括追打率、揮空率以及其他相關數據資料。Henderson的追打率目前與去年相去不遠,大約是18.6%,比大聯盟(28.4%)平均低了將近10%之外,更是排在全聯盟前7%。
而除了不追打壞球外,今年Henderson整體的揮棒率也降低了。去年揮棒率為41.2%的Henderson,今年只剩下37.0%;好球帶內的揮棒率,也從66.3%下修至57.6%;至於所謂的Meatball Swing%,也就是紅中球的揮棒率,Henderson的數據也從87.5%降到81.3%。換句話說,Henderson今年在選球和不揮棒的部分,是有所維持或變得更小心翼翼。
這個情況其實對Henderson來說,一點都不陌生,因為他在過去一兩年,也是持續縮小自己設定的好球帶,盡可能只攻擊自己有把握的球。從這兩張分別代表揮棒與看球的熱圖來看,Henderson盡可能避免去揮擊外角與外角高角度的來球,而針對內角以及好球帶低角度的球進攻。這樣的改變,讓他在去年的打擊成績更上一層樓,還一舉腰斬了他的三振率,同時也把他的打擊天賦發揮得淋漓盡致,進而成為我們認識的第一新秀。
選掉了壞球,但卻打不到球
但今年在大聯盟開季的Henderson,雖然選球變得更謹慎,他揮棒擊球的成績卻也跟著下滑。這問題或許就和他的揮擊技巧和擊球率有關。
Henderson的擊球技巧從他在2019年選秀會獲得金鶯隊青睞後,就一直是球探互相爭論的焦點。但隨著他在小聯盟不斷成長、修正,Henderson原本平庸的棒頭控制技巧,如今也已經進步不少,連帶將他的打擊技能的潛力提升。
不過,包括Prospect Live的Jake Kerns、FanGraphs的Eric Longenhagen與Baseball Prospectus的Jeffrey Paternostro等人,都曾提到Henderson會偶爾揮棒過長,導致他在打擊時會出現揮空,或是擊球品質參差不齊。其中,Henderson對於高角度外角速球的抵抗力,也因此大打折扣。

以上提到的情況,也在今年浮現。Henderson今年在好球帶揮棒時,只有74.2%的擊球率,不僅比去年77.8%差,更是遠低於聯盟平均的82.0%;去年Henderson整體的揮空率只有稍微高於聯盟平均26.6%,今年卻是突破天際,揮空率高達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