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看看MLB23》打擊野獸的16場連續安打,吉田正尚帶給紅襪的大禮

吉田正尚今年加盟波士頓紅襪後,開季初雖遇到些阻礙,但從四月底開始,打擊狀況逐步上揚,更創下大聯盟本季新高的連續16場比賽都敲安打的紀錄並榮獲上週MVP,是紅襪打出一波8連勝的關鍵人物。今天就試著從大聯盟報導裡,看吉田正尚近期的表現與改變。

作者:圓周率

《看看MLB23-19》吉田正尚今年加盟波士頓紅襪後,開季初雖遇到些阻礙,但從四月底開始,打擊狀況逐步上揚,更創下大聯盟本季新高的連續16場比賽都敲安打的紀錄並榮獲上週MVP,是紅襪打出一波8連勝的關鍵人物。今天就試著從大聯盟報導裡,看吉田正尚近期的表現與改變(整理報導與自身想法後,重新編譯)。

 

請繼續往下閱讀

▼打擊數據的進擊,不知「揮空」為何物

昨天紅襪客場挑戰勇士,吉田正尚5打數沒有擊出任何安打,終止其從04/19以來連續16場都敲安打的旅程,今天也領到他本月份首度的三振(31打席沒被三振)。上週打擊率0.480、長打率0.800及上壘率0.519,擊出2轟8打點的好表現,也讓他獲得單週MVP的肯定,是自達比修有2022年9月後,第10位拿下此獎項的日籍球員,若以新人球季看,是繼鈴木誠也後的第6人。

吉田本季以5年總額9000美金的巨額合約加盟,令多方人士感到並不值得,但如今卻是帶來物超所值的表現,證明了自己的身手是絕對值得這份薪水並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之一。開季前的經典賽,吉田打出單屆13打點的破紀錄表現,開季後雖然遇到小低潮,但在逐步調整後,打出一波屬於自己的高潮;打擊率從0.167一路上升到0.321,攻擊指數也來到0.939,三振率僅8.5%、被保送率為10.1%,撇除上場比賽,五月份更是「沒有任何一次揮空被解決」的紀錄。

就幾項進階數據看,預期加權上壘率(xwOBA)在聯盟PR93,wRC+(加權得分創造值)也高達155(高於聯盟平均55%),都是高水準的表現;讓波士頓電視台也提到,紅襪目前的投資有了回報,即便防守品質、臂力不足是為人詬病,但這是在日職就有的問題,就現今球隊而言,打擊是他們更為需要的幫助。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壘板紀律造就穩定表現,攻克各球路帶來的課題

初來乍到的吉田正尚,前13場比賽的打擊三圍是.167/.310/.250,OPS為.560且僅敲出1支全壘打,就中心打者表現來說並不及格,甚至被美媒批評為不適任第四棒,而後也被總教練從先發上移除並調整。但從04/20開始,16場比賽都有安打,擊出28支安打和48次壘打數,打擊三圍是驚人的.438/.479/.750,OPS來到1.229,是當時打數至少40以上球員中的第一名。吉田的火燙演出,是波士頓紅襪本賽季場均得分能上升到5.8分並排名全聯盟第三的關鍵主因;紅襪目前戰績21勝16敗,在競爭激烈的美聯東區僅能排到第四,但到其他兩區可是第一及第二的位置,球隊狀況是相當不錯。

先前筆者在月報時有提過,吉田預備要來到大聯盟以前,就有在日職調整自己的打擊動作,將左手往上抬、抬腳放低以應變更為快速的球。吉田的經紀人Scott Boras就提過這點,看到他在面對日本中繼投手投出高達95.96mph的速球時,打擊處理得非常敏銳且得當,不僅展現力量,也將自己的好球帶保護得很好;2022年吉田於歐力士的最後一年,揮空率只有3.83%、BB/K為2.39,412個打數裡僅被三振41次,三振率是不到一成的9.9%,證明他的本壘板紀律有多好。

請繼續往下閱讀

紅襪一壘手Triston Casas曾告訴聯盟記者:「吉田目前所作的一切令人難以置信,雖然他起步緩慢,但我認為每個人都希望他早日經歷掙扎;如今我們看到他大步向前並做他的事,當他上場時,可以扛起一支球隊。」 給予了吉田正尚高度評價。為何會有如此改變,要從面對密爾瓦基釀酒人時,吉田與打擊教練的討論調整說起。

不過,吉田並非是改變了自己揮棒的方式,在當時是調整了「站姿」部分,將右腳稍微向後一步站,藉此讓他能更舒服地看到球進到本壘板,出棒時機與球棒控制也能做得更為到位。從此之後,吉田觸球比例是越來越高,他自己也說到:「我挑出我應該可以揮到的球,更專注於我的擊球形式,將站姿調整好。」 至此之後揮空率從21.5%下降到10.5%,強擊率也從32.6%提升到59.3%,全壘打產量開始增加,進而開啟每場都至少擊出1支安打的超狂表現。

雖然吉田的四縫線速球攻擊指數表現不錯,但變化球的應對卻顯得水土不服,賽季初前19個打數只有1支安打是打自變化球,之後也變成投手攻擊的目標;但藉姿勢及打擊動作微調,吉田能更好應對各樣球路的襲擊,使其能將「好球帶保護區域放得更大」。就數據顯示,過往在好球帶以外的揮擊率為21.8%,是低於大聯盟28.4%的平均水準,當然這是吉田過往就有的習慣,盡量不對好球帶以外的球作攻擊,這也是其低三振率的原因。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