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任何一個專業可以取代另一個專業』
『專業分工、適時轉介,做自己所擅長的』
近期看書時,讀到一段前言是在提倡用槓鈴的訓練能模擬人體自然動作、效果更好、更實用,相較於物理治療師用的彈力帶訓練、訓練單一肌群,浪費時間且複雜,另外還有作者的一段話是:『當教練的時候,我救的人可能比當醫生時還要多,而且是在來得及的時候』。
先聲明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不是引戰,沒有說哪個專業比較好、比較厲害,而是『專業分工、各司其職,做各自所擅長的事』。
1. 養成的背景不同,擅長的事情不同
時常會被問到物理治療師跟教練有什麼差別,同樣都會教運動,還有一些教練會做按摩放鬆、開關節等。由於現在教育平台非常發達,從網路、實體上課,物理治療師可以去學肌力與體能訓練、健身、訓練法等,教練也可以學運動按摩、「非醫療」的手法等。因此,如果要我用簡單的語言說出兩者的差異,我會說「物理治療師的所學是先把故障的車修好,至少能開,而教練則是負責把車改裝的能開的更快、更遠」,這是兩者核心上最大的差異,也是各自在學習上花最多時間的,但額外再去進修的特例則另當別論。
要進行『物理治療』必須是物理治療師(大學讀物理治療系、考過國考拿到執照),而要進行『運動訓練』,目前法規上應該沒有要求或認證機制。
2. 不知道就說不知道,不是自己所擅長的就轉介
自己曾看過教練徒手按壓學生的脊椎,應該是要做類似關節鬆動術,增加脊椎的活動度,也曾在健身房聽到以下的對話:
學生:「教練,醫生說我有五十肩我要怎麼辦?這個動作還要練嗎?」
教練:「五十肩就是要拉開它,做這個動作,然後…」
在沒有經過動作評估、理學檢查,直接進行(類似)醫療行為是有危險的,不管是上述類似的運動治療或徒手治療,建議還是由醫療專業人員進行。自己雖然也考取肌力與體能訓練師的認證或唸許多相關書籍,但若遇到我無法解決的訓練問題、課表規劃等,我會轉介給更有經驗、專業的運動教練或肌力與體能訓練師。因此,為了學生或病患的權益,找到最適合、有經驗的專業人員,是身為教育者、教練或物理治療師該負的責任。
3.『中老年、亞健康族群』運動訓練的盛行,但專業間的界線模糊
隨著人口老化及醫療進步,可以活得越老,但不見得活得有生活品質,因為科技的進步讓人們只要坐著、靜態生活就能完成大部分的事情,但這些帶來的可能是許多慢性疾病。運動訓練就如同一個沒有副作用的藥,對身體各個系統都有益處,能減緩身體的退化、預防眾多慢性疾病、提升日常生活功能等。
不過,近期的風潮似乎偏向「運動訓練獨大,可以解決所有問題」、「教練也可以處理疾病、醫療問題」。我絕對認同運動訓練的益處,自己的家人有高血壓、肥胖等問題,我也帶著他們做重量訓練。但是沒有任何專業可以取代另一個專業,例如是否有潛在疾病、適不適合運動、運動過程需要注意些什麼可以先由醫療人員篩檢,在我心中的理想模式是先由醫療人員做檢測、篩檢,確認沒問題交由教練進行運動訓練,而訓練過程若有未預期的訓練反應,則轉介回給醫療人員,而非由要求哪個專業處理所有的事情。
整理上述重點:
- 專業分工,適時轉介,沒有誰能取代誰
- 以學生、病患的健康、權益為目標,找到適合協助的人
- 非醫療人員,不建議進行(類似)醫療處置,除非緊急狀態(CPR)
- 不知道就說不知道,能承認自己的不足或無知,是非常勇敢的
.
.
.
『希望透過所學,將運動醫學、運動科學、運動訓練等知識,用最簡單的語言分享給需要的人』
–陳曉謙 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專業分工 #物理治療師 #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教練 #醫師 #運動防護員 #運動防護師 #適時轉介 #運動訓練 #槓鈴處方 #復健 #陳曉謙 #thebarbellprescription #physiotherapist #coach #CSCS #doctor #athletictrainer #strengthening #training #rehabili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