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想寫給常在「治療」與「訓練」之間反覆奔波、無限輪迴的人。有許多運動愛好者,不管是喜歡打球、健身、跑步、騎自行車等人,在運動表現上會有所「受限」甚至「不適、疼痛」。曾到復健科、骨科尋求醫療人員的協助,但吃藥、打針、復健都沒有成效,而改去健身房、運動工作室尋求教練的協助,但最終「運動時會感到不適、受限」的問題仍沒有解決。
其實這可能歸咎於「醫療端」跟「訓練端」之間的斷層,或者說是從「復健」到「運動表現」銜接上的問題。
1. 從受傷到回運動場的過程,是一個「光譜」
從一個腳踝扭傷,要回到球場上毫不保留地衝刺,中間會需要經歷過許多階段,而不同專業可能專精於「特定的階段」,例如骨科醫師開刀將「韌帶重建」、復健科醫師透過注射「促進韌帶恢復」、治療師透過運動治療提升「韌帶的強度、恢復到可以從事日常生活」、肌力與體能訓練師透過阻力訓練、增強式訓練「增進衝刺、變換方向等技術」。
(詳細內容可以參考過去的文章「從受傷,回到運動場:復健的各個階段」)
2. 光譜應是連續的,然專業之間有斷層
上述的過程,專業跟專業之間應該是有「銜接、連續性」,甚至「重疊」,意思是「專業之間彼此知道對方的專長是什麼、自己應該負責哪些部分」,專業間能彼此溝通是更好的。然而,這樣的資源跟環境,比較有可能是出現在國外頂尖運動員的團隊才有。因此,常有病患或學生,卡在一個「治療」跟「訓練」之間的灰色地帶,不確定是要透過「醫療」還是「運動訓練」才能改善自身問題,甚至是兩者間的合作。
3. 範例:醫療跟訓練之間的灰色地帶
a. 70歲阿嬤生活獨立,但有骨質疏鬆
當阿嬤能日常生活獨立,身體的結構、能力沒有太多的限制,但希望能「維持骨質密度或肌肉量」,可能適合他的是在「醫療人員的定期追縱下,由運動教練安排適合的阻力訓練」,但現實情況下,醫師不見得了解「阻力訓練的好處」,或是治療師的運動治療「強度不足以提升骨質密度或肌肉量」,更嚴重的是當運動教練不了解「骨質疏鬆的禁忌症」,致使訓練量未循序漸進,或安排的動作有問題,最後反而導致受傷、骨折。
b. 十字韌帶重建的甲組籃球選手,醫院復健後覺得沒恢復完全
以這位個案來說,有可能是在醫療人員的復健下,已達到「恢復日常生活」的水準。受傷的腳已經可以單腳蹲、單腳跳,但在全力衝刺、球場上的肢體對抗,以「運動表現為導向」的能力如爆發力、敏捷、變換方向等,可能還不足以在球場上全力發揮。這樣的個案也是需要「醫療人員」與「教練、訓練師」的相互合作,才能回到受傷前的運動表現、甚至更好。
4. 結語
從受傷到恢復日常生活,甚至運動表現,往往是一個連續的光譜,各個專業擅長的區段不同。然而,這些區段往往是需要專業的重疊、合作才能帶來最好的成效。而能同時擁有多位專業人員協助,這樣的資源非常少見,也因此,越來越多醫療人員開始學習「運動訓練」,越來越多教練開始學習「醫療、物理治療」等相關知識,希望能更直接地解決病患、學生的問題。對於一般民眾、病患來說,可能較難判斷如何挑選自己適合的專業,我認為最重要的依據,或許是找到「願意與其他專業合作、溝通、並且適時轉介」的人,不管是醫師、教練、治療師、防護員等。
.
.
.
『希望透過所學,將運動醫學、運動科學、運動訓練等知識,用最簡單的語言分享給需要的人』
–陳曉謙 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doctor #physicaltherapist #coach #CSCS #athletictrainer #sportsinjury #sports #medicine #returntoplay #專業合作 #復健 #訓練 #醫師 #物理治療師 #教練 #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運動防護員 #專業 #運動醫學 #運動傷害 #受傷 #運動 #醫療 #回到運動場 #陳曉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