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傷害復健書:最完善的運動傷害之預防、治療與復健【升級增訂版】》
布萊德·華克(Brad Walker) 著;柯品瑄、周傳易 譯 / 橡實文化出版
(以下節錄自本書 p.64-68)
接下來,就是要重建因為受傷而損失的體能,其中包括幾個建構體能的要素:活動幅度、柔軟度、肌力、協調性。根據運動員從事的運動類型,這幾個要素會有不同的優先順序。當這些基本組成要素開始有所進展時,就可再進一步加強特定運動所需要的技能。
活動幅度
恢復完整的活動幅度,是這個復健過程要最優先處理的。因為在稍後的主動式復健中,需要做一些較激烈的運動,而活動幅度是基本功。
受傷部位在復原的同時,運動員也要開始進行一些以簡單動作為主的溫和運動。比如,將傷肢彎曲、伸直,等到比較不會痛時再加入旋轉動作(順時針及逆時針旋轉都要做)。彼得.道南和理查.杜恩強調:
想重建活動幅度,溫和的伸展運動在復健早期階段相當重要。比如說,主動伸展大腿的瘀青處,可以限制沾黏組織的生成,有助於回復到受傷前的活動範圍。
這些重建活動幅度的動作,會越做越不痛,一旦覺得疼痛感降低時,就可以邁向下一個階段。
伸展與強化
在這個復健階段要把活動幅度之運動的強度提高,讓傷處可以重獲柔軟度和肌力。
在試著增加傷處的柔軟度和力量時,記得務必要採漸進、系統式的方式,以稍微超出傷處負荷為準,小心不要過度負荷。保持耐心,這一點心理建設是必須的。
使用器材負重來增強力量非常有效,因為做復健運動時,器材能維持關節和肌肉的穩定度。
另一種有效且相對安全的開始方式是從等長運動(isometric exercises)開始。受傷的部位不動,但會有外力施加於其上,而受傷的肌肉則會收縮。
例如:想像你面向牆壁坐在椅子上,然後將腳掌頂著牆壁。在此姿勢中,你的腳用力推牆,並同時避免踝關節移動。你的肌肉收縮,但踝關節保持不動。這便是一個等長訓練。
在主動式復健的階段,溫和的伸展運動也很重要,這有助於進一步增加活動範圍,為更吃力的活動做好準備。
要記得,在增加傷處柔軟度的同時,周圍肌群的柔軟度也要兼顧。以上述等長運動的例子來說,周圍肌群就是指小腿後側的腓腸肌和前側的脛骨肌。
平衡感與本體感覺
平衡感和本體感覺(感受身體的動作及在空間的位置)失調在軟組織受傷中相當常見,而且在復健過程中經常被忽略。不幸的是,這往往是舊傷復發的主要原因之一。
軟組織受傷,通常會伴隨一定程度的神經末梢及傳導路徑的損壞。如果神經本體感覺受損,大腦接收到傷處關節、四肢的位置訊號會減少,肌肉就無法有效運作。這會導致平衡感、協調度、肌力及穩定度下降。如此一來,就會造成軟組織傷處更容易拉傷、扭傷或舊傷復發。
當柔軟度和肌力有所進步時,可以試著再加入一些平衡運動,對修復傷處神經會有幫助。可以從最基本的活動開始,例如沿著直線走或是走平衡木;然後再嘗試金雞獨立(單腳站立平衡)的動作。最後,再試著閉上眼睛做同樣的動作。

當以上動作都得心應手後,可以試試比較進階的活動,例如使用平衡板(wobble or rocker board)、抗力球(Swiss balls)、穩定緩衝墊(stability cushions)或是按摩滾輪(foam rollers)。
最後的復健階段
復健過程的最後一個目標,是讓受傷部位回復到受傷之前的狀態。在此一過程結束前,傷處應該要回復到受傷前的狀態,甚至更強健。
在這個階段中要納入動態運動或爆發性運動,以強化傷處及本體感覺。不過,一開始要先以較高強度來重複先前階段的所有動作及運動。
比如說,如果你是以等長運動來加強阿基里斯腱及腓腸肌,現在就要試著多用點力氣,或是開始負重訓練。
接著,漸漸融入一些比較激烈的運動。如果是運動員,建議最好選擇和所從事的專項運動有關的訓練。技巧練習及訓練運動等活動,是用來測量傷處體能及肌力恢復程度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