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龍隊的問題,就是那個本季從頭到尾一直縈繞不去的難題。
從一個旁觀者看來,這支球隊真的不應該一直令人失望。帳面上來看,暴龍隊的輪值陣容和能力其實沒有差得太多,他們的核心陣容和補強在一個夏天過後都變得更好。事實上,包含制服組在內,整支暴龍隊在本季,似乎是栽進他們充滿實驗性的「臂展與投射」(length and range) 的未來陣型,顛覆了全聯盟的思考。
即使在本季開季慢熱表現,問題其實是直到 12 月那波客場的連敗才被掀開浮出檯面。那時候的暴龍連續兩場比賽敗給預計坦克一整季的魔術隊,並一口氣吞下第 5 和 6 場連敗,本賽季也開始委靡不振。
現在回頭來看才輕易發現:問題在於將暴龍的優勢視為理所當然,例如球技的完整度、或是對於體系的熟悉程度,都被視為完美無缺;反而真正的大問題,包含禁區的身高體型不足、缺少外圍投射、板凳深度不夠,在休賽季都沒有妥善地被解決,甚至還每況愈下。
然而,換作是你出任暴龍隊的制服組,其實也不難感受到這支球隊的困惑,看看手上的材料,他們本該大展身手煮出一道道佳餚,結果廚房卻不斷著火。

多倫多暴龍在附加賽中對上芝加哥公牛的表現,幾乎就是整個賽季的縮影。在比賽初期,球迷們看見了希望,包含O.G. Anunoby 在開賽 3 秒後就飆進的底角三分球、Fred VanVleet 打得相當堅決,靠著切入和傳球控制了場上的節奏,讓整個場館開始瀰漫著樂觀,認為或許這支球隊真的開始有所起色。
在這裡我們必須先給多倫多一點敬意,他們真的盡力了。整整兩節打得相當出色,先發球隊保持相當優異的效率,球的流動也算順暢,他們的投籃也看起來不那麼勉強,Pascal Siakam 跌跌撞撞、歪歪斜斜地上籃取分、VanVleet 不僅飆進 7 記三分球,更不知怎麼地成為全隊的最佳籃板 (12) 以及助攻 (8) 領先者。
然而當板凳球員上陣,一切的一切便開始失速。
鬆散無章的防守,籃板不知道在點給誰接,匠氣般的球的流動,這些衰退在多倫多取得最多 19 分的領先時出現,一開始還無傷大雅,但事實上這些現象在過去 41 場其他敗仗中都歷歷在目,暴龍隊針對這些現象束手無策,才是最大的問題。
這並非要貶低公牛隊全隊第四節精彩的反撲,或是 Zach LaVine 有如超級英雄般單騎救主的漂亮表現。公牛隊和暴龍隊其實算難兄難弟,和聯盟其他球隊對戰時,他們時常並非表現比較出色的那一方。芝加哥的本季和北國一樣漫長而艱辛,在附加賽的前三節也可以窺見一二。兩隊在各有不足勢均力敵的狀況下,能贏球的便是更想贏得勝利的一方。

公牛隊基本上就等著暴龍隊自爆,他們的總教練 Billy Donovan 放長線,讓暴龍隊的防守能量集中在 DeMar DeRozan 身上(而 DeRozan 居然還派出女兒 Diar,在觀眾席貢獻他的防守能量!) Siakam、VanVleet 以及 Anunoby 等防守悍將的上場時間皆超過 40 分鐘,反而解放了 LaVine 以及 Alex Caruso 的火力。
暴龍當時的總教練 Nick Nurse 則有時在防守上過度死腦筋,例如讓 VanVleet 整場比賽不斷對位 LaVine,在他體力開始下滑時,仍然鐵齒不換人,使 LaVine 下半場有如水銀瀉地一般將進攻能量爆發;甚至在第四節將暴龍隊的禁區唯一護框者 Jakob Poeltl 換下,讓 DeRozan 總算找到機會輕鬆切入取分。
這場比賽也為他在多倫多執教的未來蒙上重重陰影,甚至讓人質疑,他真的還有打算繼續在暴龍執教嗎?(編按:果不其然,在四月底暴龍隊也宣布和他分道揚鑣。)
這個問題的涓滴效應對於陣中未來核心 Scottie Barnes 的影響也十分巨大,本季每當他輪替 VanVleet 時,即使是取代他打上先發位置,都看得出 Barnes 肢體動作中的戰戰兢兢、有點驚恐也有點迷茫。即使是遇上二年級撞牆期,這位上季的新人王上場卻失去了自信心和方向。根據制服組的說法,這顯然是教練團應負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