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師,這個運動太簡單了吧,我深蹲一百公斤欸」
「蛤?不要加重量嗎?躺著做就好?」
我先自首,雖然身為物理治療師,但在大學時期,我也認為「沒阻力跟強度,不叫訓練」,直到在進醫院實習時徹底被打臉。我讓肩膀痛的病人「每天早、中、晚,咬著牙用彈力帶,訓練沒在出力的肌肉」,因為訓練就是「no pain, no gain」,結果練了三週,病人的疼痛沒有下降。結果老師接手後的幾天,每次在床上做5-10分鐘的動作,病人的症狀就幾乎沒了。
會有這樣的誤解,歸咎於在做運動(訓練)的前提就已經不同,平常是在「健康」的身體下訓練,但進入診所、治療所的人,已經是「病態、有症狀」的身體。因此,也有「治療性運動、運動治療」跟「運動訓練」兩種不同的名詞,用以區隔彼此差異。
1. 受傷的部位已經很脆弱
這部分應該較好理解,扭到腳時腫得的包子一樣,平時可以上山下海,但受傷時會祈禱別人最好不要碰到它,因為「受傷時,組織能承受的強度會顯著下降」。韌帶、肌肉就像破掉的衣服,在缺口上輕輕一扯,馬上裂得更大。治療師為了避免「沾黏、肌肉萎縮、柔軟度下降」等,在受傷期間,還是會讓患部適當的活動、訓練,同時要限制運動強度,避免患部的過度拉扯。
2. 動作學習需要「心無旁騖、有意識地」進行
長期的疼痛、反覆地受傷,常源自於「使用身體的方式、動作的習慣」出問題。例如:洗澡時會先洗哪邊、用電腦時頭會往前伸、打遊戲緊張時會忘記呼吸等。治療師教的運動,時常在「改變習慣」,包括新的出力方式、使用不同的肌肉等,因此,要在最少的干擾下,專注地做動作,並且反覆地練習,才有機會改變動作習慣。這就像開車一樣,在台灣習慣開左駕,但變成右駕時,你會叫副駕駛的人不要跟你聊天、或口渴時不敢拿座椅旁的咖啡來喝。
3. 依「外在需求」決定怎麼使用身體
延續第二點,當做的事情難度越高、或運動強度越大,身體會傾向使用「原先的動作習慣」或「常用的肌肉」,而導致受傷。許多的文明病包括肩頸痠痛、腰痛、頭痛、膝蓋痛等,常跟「穩定肌群的失能」有關。這些肌群的負責穩定關節、維持姿勢,失能時就開始擺爛,不願意負責工作。要讓他們回到工作崗位,一開始如果任務太難(難、強度高的訓練),他們會繼續耍廢,甚至找已經累垮的人幫忙(反覆受傷的肌肉),所以必須從基礎開始(簡單、強度低的訓練),才能讓各部位重新分工合作。
.
.
.
『希望透過所學,將運動醫學、運動科學、運動訓練等知識,用最簡單的語言分享給需要的人』
–陳曉謙 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運動強度 #受傷 #訓練 #習慣 #復健 #動作學習 #運動治療 #治療性運動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師 #陳曉謙 #intensity #motorlearning #injury #training #habbit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physicaltherapy #physiotherapy #physiotherapist